临沧不光有神秘的边关探秘之旅 佤乡避暑避寒之旅 民族风情之旅 冰岛昔归游学茶旅 还有一个更加不容忽视的是 康养之旅 大暑节气,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拉祜族中医体验馆内淡淡中草药香若隐若现沁人心脾,游客在特制的木桶内香汗淋漓。原本隐秘寂静的拉祜干栏式木掌楼内人潮涌动,格外热闹。 
中医药康养旅游是以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健康、疗养、保健、医疗及观光休闲度假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临沧拥有彝、佤、傣、汉等12个世居民族。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创造出神秘又独具疗效的民族中医养生文化。 临沧的佤族医药文化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非遗名录。佤族医药包括对生命、疾病的认知,以及防治疾病的经验、佤药及验方、佤族医药诊疗技术等。佤族医药药材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部分。植物主要是根、茎、叶、花、皮、全草、树脂、植物寄生以及菌类等作为药材,达数百种之多。动物主要是用胆、油、骨、血、肝、肉、肾、鞭等部分作为药物。除此,昆虫等小动物也用作药材。矿物主要是天然硫磺、天然硝石、盐巴等。据沧源县佤医佤药研究所掌握的资料,佤药有1000多种,常用药有300—400余种。 
佤族医药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摸来诊断病情。除药物治疗外,还有提痧疗法、挑刺疗法、铜针刺药疗法、刮舌放血疗法等等。佤药熏蒸、外洗和外敷疗法主治风湿、跌打、皮肤病、妇科病以及产后保健。药罐疗法主治风湿骨痛等疾病;主治疟疾、中暑、寒凉、感冒、头疼、身子酸疼、怕冷等症。 
如今,游客来到沧源佤族自治县佤医体验馆就可以感受到传统佤医的推拿、针灸、药膳等疗养康养保健服务。让人们在欣赏边关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非遗康养的独特魅力,加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健康,达到疗养康养的效果。 
双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主体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其中双江拉祜族人口311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7%,仅次于澜沧县,是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

拉祜族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10世纪以后居住在密此厄波(洱海)的拉祜族先民大规模南迁,西路拉祜纳则经弥渡、巍山渡澜沧江到牡缅密缅(临沧、双江)一带。双江拉祜族在不断迁徙过程中, 以植物根茎、藤叶、全草熏蒸洗浴与疾病抗争,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拉祜族熏蒸浴土方、单方和秘方,用于预防保健、治病强身,并代代相传,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医药文化。 
拉祜族传统“药浴疗法”是指拉祜族民间医生利用煮药的蒸汽、药液进行熏蒸、泡洗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养生法。该“疗法”分布较广,双江4乡2镇的山区半山区拉祜族聚居地均有分布。2018年,被双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双江县将传统民族中医药文化展示、观赏中医药景观、参与中医药活动、开展中医药调理疗养服务等功能熔于一炉,打造成集旅游、种植、加工、研学、观光、养生为一体的健康产业。游客们在双江拉祜族传统医药展厅内,可以体验药浴的酣畅淋漓,也能听导游讲解传统民族中医文化知识。 
临沧“恒春之都”美名远扬,未来将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挖掘、整理和传承非遗民族中医学文化,将“中医养生”与“绿水青山”相结合,掀起旅游休闲新趋势。推动民族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提高和增强临沧康养旅游产业的特色和品质,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并形成一批功能齐全、地域特色明显的集中医康复医疗、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旅游产业体系。(通讯员:贺楚楚 罗建娟 编辑:邓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