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新闻网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投稿:lincangxww@126.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建设好美丽家园      维护好民族团结     守护好神圣国土美丽中国     绿美云南     醉美临沧
您好:您的位置是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临沧藏着一个年轻的小康村,1960年回归祖国,群众生活大变样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临沧藏着一个年轻的小康村,1960年回归祖国,群众生活大变样
发布时间:2022-06-05 09:13 新闻来源: 开屏新闻   浏览量:1181

山峦翠绿,雾气弥漫,如水墨一般。两棵参天大榕树枝繁叶茂,在空中牵手相伴。两棵大树中间的小亭叫“上龙乃胞波厅”,这个亭子曾是两个寨子商议事情的地方,如今见证着胞波情谊。

近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临沧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采访了年轻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这个村1960年才回归祖国

从每年的五六月份开始,临沧就迎来了多雨的时节。26日上午,在清晨的清新空气中,春城晚版-开屏新闻记者来到勐董镇龙乃村。

11.jpg

村口,两棵参天大榕树,枝繁叶茂,中间有一个小亭子,从亭子里可以看到远处的雾气掩映的小山峰、沿山公路。亭子旁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上龙乃胞波亭简介”,讲述了一段象征友谊的历史:“300年以前,上龙乃区域为佤族永脑部落,以山脊为界限,岩茸、尼到两兄弟共同管理,由于村寨比较分散,两个寨子之间群众矛盾较多,岩茸、尼到两兄弟为了搞好团结,便一起在两个寨子中间路段种两棵大榕树,榕树中间建盖一个撒拉房,作为共同商讨村寨大事的集聚地……两寨群众团结一致,再无矛盾。”

这里还竖有一座纪念碑,在纪念碑后面印刻的纪念碑简介中写道:“龙乃村自古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1年国民政府通过换文方式,与英国政府签订边界协议,即‘1941年线’,将班老、龙乃、永和等1250平方华里的区域划入英属殖民地缅甸。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将‘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和‘永和寨和龙乃寨’划归中国。”

“在龙乃村回归中国61周年之际,决定竖立此碑,以此教育后人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维护和平,砥砺前行,让中缅胞波情谊万古长青,永载史册。”落款是中共勐董镇委员会、勐董镇人民政府,日期是2021年3月。

站在上龙乃胞波亭里,朝另外一个方向望去,掩映在雾气中的是缅甸的村寨了。

12.jpg

村民生活大变样

从纪念碑下走过,沿坡上走,看到一面墙上写着“龙乃村村规民约”。上身穿着佤族式样红色褂子的龙乃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主任赵爱军一边讲解,一边带领记者参观龙乃村。

13.jpg

回归后的龙乃村日子逐渐向好,但生产生活条件依然处于原始状态。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龙乃村先后实施了危旧房改造工程、兴边富民、佤山幸福工程、脱贫攻坚等,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色的石棉瓦屋顶,白色的墙壁,干净的混凝土路面,房前屋后都种有植物,牛头、牛角形的路灯杆上挂着中国红的葫芦,处处可见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走在干净的村路上,看不到围墙。赵爱军说:“多做点产业,我们不拿别人东西,不拿你家,不拿我家,还要什么围墙、要什么大门……村规民约就是约束大家抓好经济,抓好产业,抓好发展。”

14.jpg

龙乃村有350户1397人,有党员77名,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勐冒县绍帕区得龙乡、玫兰乡接壤,边境线长3.9公里,村寨离边境线仅200米。龙乃村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新植茶叶50亩;梨、李子、黄果等林果300亩;养殖蜜蜂500箱。以沧源县康弘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通过产业发展资金入股,新建养殖小区、种植饲草,养牛1600头,养猪1200头,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业。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4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1元。

村民收入提高了,村庄人居环境也变美了。村里生活垃圾处理收集率100%,污水处理率50%以上,洁净能源使用率70%以上。

另外,还新建了文化活动室、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等设施,公共资源服务得到优化。

乡村发展了外出的人回来了

这几年,龙乃村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旅游景观产业,培育新兴特色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促农增收产业,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

15.jpg

龙乃村去年还建了一个旅游接待中心,这是一个3层的房子,房子上写着“镇守边关,视死如归”8个大字。一层有一间房子是专门用来作展示的,里面展示了龙乃村的茶叶、佤族包、蜂蜜等土特产品。

进门左手边,身穿佤族服饰的陈萍坐在凳子上,正专心致志地泡茶,手法很熟练。泡好茶,斟茶,然后介绍龙乃村的茶业。

16.jpg

陈萍于2011年从临沧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在幼儿园教书,2016年从学校里出来,和她老公一起开饭店。后来,她老公和朋友成立了岩佤茶业有限公司,从龙乃村和周边村寨收购茶叶,然后再销售到省外。她说,现在村子越来越好了,夫妻俩回到村里创业,就是想把村子里好的产品卖出去。

如今,像陈萍夫妻俩这样回家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毕业的陈瑞,也回到了村寨。

村民赵志军今年38岁,是名道地的农民。2010年前他家都是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但受天气等影响收成好一年坏一年。后来,他就转行养起了牛,最多时养了12头,去年一年收入在五六万元。

2016年,赵志军自己掏了十六七万元,加上政府补助,盖了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改善了居住条件。如今,他儿子在勐董镇中心完小读书,媳妇在家照顾2岁的小儿子,做做家务和一些农活。他说:“相比以前,现在的生活好了很多。”

坐在凳子上,望着窗外,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准备在山上的自家地里建个牛棚,多养一些牛;还想养些蜜蜂,希望日子能像蜂蜜一样甜美。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临沧市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助佤山少年健康成长
从口岸感受临沧边贸繁荣温度
临翔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临沧耿马:谱好“六部曲” 建设幸福村
喜讯!临沧市再添“国字招牌”
国道G219线临沧龙镇桥至永德户乃段改造工程建成通车
 
图片导读
 
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一...
 
云南凤庆:保护利用让茶马古道...
 
文化中国行|沧源“摸你黑”狂...
 
沧源佤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庆祝...
 
友情链接: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临沧长安网 人民日报 云南日报 临沧招聘 临沧廉政网 云南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记协网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新闻网 央广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西藏网 中工网 党建网 中青在线 中国军网 法制网 海外网 参考消息网 中国警察网 中国侨网 未来网
求是网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理论网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理论中国网 人民论坛网
  • 中国网信网
  • 光明网
  • 正义网
  • 云南网
  •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 怒江新闻网
  • 网络谣言曝光台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25320147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7624;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涉企侵权举报
    临沧市"作风革命 效能革命"媒体问政邮箱:798665473@.qq.com 问政热线:0883—2123208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