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新闻网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投稿:lincangxww@126.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建设好美丽家园      维护好民族团结     守护好神圣国土美丽中国     绿美云南     醉美临沧
您好:您的位置是 > 边地文化 > 向祖国报告丨 守边的日子
向祖国报告丨 守边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2-07-19 15:22 新闻来源: 临沧市文联  浏览量:52361

守边的日子(外一篇)

张燕燕

 

疫情开始,守边人一词开始进入我的视野,在此之前,我从未关注过这个群体,然而,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知道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词汇——守边,认识了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守边人。

守边一词在百度中的解释是:守卫边境。临沧市地处云南西南边陲,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全省25个边境县之一,边境线绵延47.35公里,为坚决站好防控疫情输入“边境岗”,大家一直坚守在边境一线。

 

财哥的轮守

 

今天是财哥轮值守边的日子,早晨贤惠的嫂子便为他准备好了换洗衣物和干粮,吃过早点,财哥来到单位统一乘车前往孟定镇尖山村。按照包段守边职责,各单位抽调干部职工到边境一线值守。未来的15天,财哥将与其他同事一起驻守尖山。到达南天门,这是途径孟定的第一个卡点,行驶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一边是峭壁一边是高耸入云的密林,时而左拐时而右弯,还得注意避让大车,不熟悉路况的人很容易出事,偶尔会有“熊出没”的提示牌,不要以为是玩笑,听单位大哥讲黑熊出没是曾经真实发生的事情。冬天的早晨这是一条非常养眼的路段,云雾缭绕宛若仙境,3个多小时之后,财哥与轮值同事一起到达目的地,尖山村。

与往常一样,财哥将行李衣物拿到卡点,一顶顶红色、蓝色的帐篷,裸露的黄土地上几根竹竿竹篾搭建的简易大通铺,就是今晚的住地。孟定的夏天异常炎热,每日按例巡查,边境线上,便道小路众多,防控疫情输入是重中之重。在各卡点之间来回巡逻,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日日行走在这条路上,财哥将这条路径记到滚瓜烂熟,熟悉到记住了路边的每一棵小草小花生长的位置,哪里有芭蕉林,哪里有包谷地,他们了然于胸,一个卡点到另一个卡点之间距离多少,他们可以用步数来计量。

烈日当空,偶然飘过的微风和空气同样热气腾腾,超38度的气温使得帐篷底下的值守人如同在蒸笼里蒸煮一样汗如雨下,坐着都淌汗,在孟定不足为奇。蚊虫一刻不停地引领着步行者,热区独有一种俗称“小黑虫”的虫子,被它咬过的身体,起初只是一个微小的红点,周围的皮肤立马红肿瘙痒。

傍晚巡查,顺便欣赏一下落日的余晖,层层叠叠的山峦掩不住美丽的夕阳,漫天的桔红色光辉是日复一日的守边生活里温暖的色彩。当然,还有那夜夜不熄的火塘,石棉瓦下,简易的休息床旁跳动着红色的火苗,山间的气候就是如此,白天酷热难耐,夜晚寒气逼人。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分好任务,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谁谁谁负责上半夜,谁谁谁负责下半夜。夜间饥饿难耐的时候,方便面是最难得的美食。漆黑的夜空,星星是最美的风景,财哥和民兵们打着手电筒警觉地向四周照射,不时传来声声狗吠,点缀他们孤寂的巡查之行。黑暗常常掩藏罪恶,这一刻,一束手电筒的光亮,即便再微弱也变得如此明亮,有光的地方就是家,迷途的人们啊,请跟随光的指引,沿着家的正确方向,回归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

上半夜巡查结束,财哥脱下沾满泥土的胶鞋,让劳累一天的大脚放个假,慢慢躺下,让坚硬的腰杆得到充分休息,和衣而眠,时刻保持警惕。这是财哥在卡点值守的一天,而多少人,日复一日,如财哥一样为了边境的安宁严防死守。


点长的坚守


烈日下,种满包谷的山地边,几根旧竹竿支撑起一间简陋的石棉瓦房,旁边是一顶蓝色的救灾帐篷,这是大白坟卡点,56岁的赵先荣是这个卡点的点长,从2020年3月驻守在此,至今已有18个月。

守护边关,意味着他们注定要为祖国这个大家而舍弃自己的小家。点长赵先荣家住尖坪村南松林组,家中一共8口人,劳动力4人:儿子、儿媳、媳妇和他,家里除了种植甘蔗、包谷,还种了1000多苗坚果,平日里他都能多少帮上一点忙,可是,自从疫情来袭,驻守卡点以来,就再也没有时间帮衬家里了。点长赵先荣说:“我到这个卡点快两年了,没有时间回去,就只是老父亲身体不好请假回去住了两夜,守好边境是我的责任。我和6个民兵24小时轮班值守,我们实行5班制。白天两班,晚上三班,22点到1点一班,1点到4点一班,4点到早上7点半一班。晚上难熬,一定要睁大眼睛,这里离缅甸只有50公里,太近了。”

我身后的灰烬中,坚固的铁三角架上面支着一个被柴火日日熏炙而变得黑黢黢的烧水壶,日复一日的烟熏火燎,日复一日的无怨值守,这水壶与人一样已坚毅不摧。壶盖跳动,“嘘嘘”地叫着,壶嘴冒着热气,见水烧开了,点长一边倒水一边告诉我们:“做饭也是大问题,我们几个人又要值守还要做饭,大部分时候就随便煮吃了。”篱笆上方挂了几条细长的猪肉,没有冰箱电器,这是他们储藏肉类的方法,烟熏,激不起任何食欲,但却是他们难得的美食,我心中颇为心酸,喝了一口热水,我很喜欢这种柴火烧煮的热水,有一种因火而生的烟火味,一种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气。

 

6个月的援守

 

在尖山,偶遇一位大理籍的姐姐来看望驻守在这里的老乡,来自大理州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吴云川、黄能。吴大队说:“7月23日我们一行50人来到孟定,分别在尖山、尖坪、大水井等卡点参与值守。每天出入卡点的人和车我们都要一一排查,丝毫不敢松懈。”他们每天8点起床,一天24小时值守巡逻,吃在帐篷、睡在帐篷,孟定的气温大理高许多,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天下来衣服都拧出水来。这几天又是连日阴雨,空气湿度特别大,被子都是潮潮的,晚上睡觉蚊虫特别多,对于这样艰苦的环境,56岁的黄哥说:“我出生在农村,对这种艰苦的农村生活比较能适应,所以单位一通知我就报名了,年纪大了,想在退休之前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投身到这此战疫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听说孟定很美,傣族风情很浓郁,但是我们这次职责所在,没有办法离开卡点,离开自己的岗位,我们请假需要通过层层审批直至省厅,中秋、国庆假期我们也回不去,6个月的坚守我们一定会做到。”孤寂的圆月之下,在傣乡孟定遥望400公里外的白州大理,一个视频电话是此时唯一的慰藉,电话那头,年迈的老人和操心的孩子全靠妻子一个人照顾周全,“我会好好招呼家里,你安心工作,注意身体。”没有甜言蜜语海誓山盟,中年人的世界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

那月光下的坚守,于大理的朋友而言,将是一份永生难忘的记忆吧,他们在10多年前来过临沧,到过沧源,但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来结识孟定,这是我们双方都始料不及的,待明年山寒料峭之时他们将会回去换另一批同事前来。黄哥说,待疫情过后他们会带着家人到孟定来,看看祖国的边陲,看看他们曾经驻守过的地方,告诉孩子,岁月静好,是无数人的负重前行。

 

尖山时刻“以戈待敌”

 

距卡点10余公里的山上,有一块两人多高的巨型大石——尖山时刻,上书“以戈待敌”四个红色大字。它是我一直向往尖山的原因,也是学习党史教育以来我一直想要触摸的耿马抗日历史遗迹。尖山时刻,像一个巨人,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1942年3月,日军占领缅甸仰光后,继而猛攻腊戌,腊戌失守,日军又以快速部队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进犯滇西,于1942年5月攻占了距孟定仅58千米(距边境仅26千米)的缅属滚弄。而滚弄成为日军沿滇缅铁路路基向滇西南进犯的重要据点。

1942年5月至1944年6月期间,日军先后5次进犯孟定,烧杀抢掠,横施兽行,使孟定人民遭受了极大灾难。“耿沧抗日自卫支队”(部分史料记载为:耿沧抗日游击队)的耿马大队,自成立到抗战结束,200余人常驻当时的耿马土司辖区与缅属的果敢交界一带的尖山、尖坪一带,在尖山村后的易守难攻的山顶上构筑了坚固的防敌工事和前沿指挥所。自卫大队除驻守疆土外,还经常配合驻防在周围的国军(国民党11集团军),到缅属果敢的芭蕉水、大烂地一带歼敌。尖山顶部巨石“以戈待敌”四个大字就是1944年驻守尖山的耿马自卫队官兵宋国玺(傣族)一行率队配合国军到芭蕉水进击日军得胜归来后的第二天挥笔在他的指挥所旁的巨石上写刻下来的。

而今,70多年过去了,刻有“以戈待敌”四个大字的尖山巨石仍屹立在祖国滇西南耿马的山顶与日月同辉。尖山时刻成为耿沧抗日游击队与国军共同对抗日军的抗日遗址。为了保卫祖国不受外敌入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魂从此深埋这片边境热土。而今天的守边人,毅然决然的接起先辈们曾经紧握的‘接力棒’,传承了他们身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边境有我们,请祖国放心,我们一定会坚守到底。”

 

 

疫路故事


3月4日凌晨24时,我在睡梦中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睡眼惺忪中开始整理行囊,疫情就是命令,耿马自治县财政局25人整装待发,星夜出发,驰援孟定。

夜色朦胧,隔着车窗我依稀看到天上的星星格外耀眼,月朗星稀,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月光明亮着朦胧的夜色,星星眨巴着眼俯瞰临清线上的每一个路人,路车灯照耀出50米的前路,奔驰的大巴车有了一路前行的指引,85公里的路程,两个小时的奔波,凌晨2点顺利抵达孟定。

唇亡齿寒的驰援

左传》记载:"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弗从,许晋使……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孟定之于耿马,亦是唇齿相依的过命之交。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市三个边境县之一,辖区内孟定镇与缅甸山水相连,境内清水河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经清水河口岸出境至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431公里,是昆明直达印度洋缅甸海岸皎漂港和仰光港最便捷的陆上通道,边境线绵延47.35公里,无天然屏障,疫情防控任务极为艰巨。

自2020年疫情开始,全县各个单位抽调力量全力落实卡点包段守边工作,财政局每期抽调4名工作人员到孟定镇尖山131卡点执行守边工作,一期两个月,吃在帐篷下住在集装箱,在极度缺水、电压不稳定、没有网络、没有淋浴设备,用两根木棍搭建起帐篷厕所的抵边一线与民兵队伍一起24小时值班值守巡逻。守边人们不仅要经历夏日酷暑、冬日严寒,还要忍受随时停电的事实,以及狂风暴雨带来的泥泞险滩。

“2.24”本土疫情发生后,全县开启驰援行动,对孟定片区疫情防控工作实行包保责任,每个单位抽调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下沉孟定一线支援开展疫情防控排查工作,一个单位就是一支抗疫突击队,星夜集结,连日奋战,与全县人民共同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病毒无眼,85公里的路途,不知远近,但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驰援孟定,驻守边境一线,就是守护耿马自治县28.57万群众的生命安全(耿马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也是为全国14亿人民守好“外防输入”的第一道防线。

下城社区

走进下城社区,一株遮天蔽日的酸角树安然地生长在院子中央,掌控着院子里的日照雨露。清晨,温柔的阳光根本无法穿透枝叶繁茂的大树,我透过叶的间隙,直抵一缕刺眼的阳光。一阵大风吹过,噼里啪啦落下许多成熟的酸角,馋嘴的我们上前捡拾,掰开赭色的外壳,深褐色的酸角酸得我眯起了眼睛皱起了眉。疫情之下,街道空旷如也,寂寞的不止形单影只的我们,还有曾经丰盈的味蕾,平日里不曾正眼相视的酸角是我最近吃到最美味的零食。

疫情下,许多人放慢了脚步选择居家抗疫,然而,仍有不少人依然健步如飞,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医护人员、脚不沾地参与疫情防控排查的网格员、社区、村组工作人员,还有驰援一线的我们……

孟定镇下城社区是临沧市农业局、县财政局、融媒体中心、国投公司共同包保的社区,共有波广、波乃、弄养、八家寨、五家寨、三家村、恩展、上莫牙、下莫牙等村组,3月5日,按照社区实际,杨灵燕组长、贺岩底支书与各片区长商议后将下城社区划分为四个片区,分别由四个支援单位分片区包保,各片区长再根据实际细分为2-3人包保一个村组压实包保责任,我被分配到二片区与董哥、何副负责恩展组的排查工作。分区包组按照“十八包”要求开展人员精准排查、空房排查、政策宣传、巡逻巡查、戴口罩排查、健康教育、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生老病死、健康监测、生产生活、蔬菜采摘转运、物资配送、环境卫生、消毒消杀、组织发动群众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大事小情,每天入村入户做好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缅籍人员摸排和全员核酸、疫苗接种等统计工作。

恩展组

恩展组距离下城社区8公里,董哥每天都开着自家的“千里马”一路吃力地爬坡送我入村,经过七弯八拐之后,闻到一阵幽香,原来是村口的姓村民种植的柚子花香,浓郁而悠扬,小灯泡一样的花骨朵,一簇簇绽放洁白的花儿,厚实的白色花瓣,娇嫩的花柱顶带嫩黄的花蕊,与新绿的嫩叶交相辉映,加上悠远独特的花香让这寻常的入户工作变得欣喜而让人期待。

3月5日,第一次入村,何副带领我们向值守村口的村民说明来意,出示了工作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证”,村民立马联系了组长杨学忠与组会计协助我们开展工作。恩展不大,但是村民居住分散,以村中大榕树为界,村子自然而然地划分为上寨和下寨,村子很干净,入村的大路,入户的小道都打扫得洁净整齐,偶有的落叶自然而然地随风起舞,一眼望去是让人舒服的净,一路走来没有白色垃圾,这是我定义恩展干净的关键,我并不拘泥于一尘不染的洁净标准,至少在农村这样的标准是苛刻的,水泥路并未贯穿全村的家家户户,仅作为入村的大路止步于大榕树下,上寨入户的道路多为土路,泥土、落叶、杂草或多或少地沾染在村民的鞋底、裤边,其实,落叶有落叶的美,落花有落花的妖,它是自然给予我们平淡生活的调味剂。

村民之间全都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我仔细听,不是傣语,但也不像佤语,于是小心翼翼地询问杨组长,这是什么少数民族语言?杨组长说,我们是本族。原来,恩展是一个以本族为主体民族的小组,村中除5位缅籍人员外,全都以本族语言交流。入户时,很多老人根本听不懂我说话,这对于只会汉语的我们来说,交流是有难度的。多亏组长杨学忠与会计的协助,否则语言不通排查起来会事倍功半。在杨组长和会计的带领下,我们用脚步丈量了整个恩展组,走访87户民居,排查280人(其中:缅籍5人)。

每入一户,会计用本族语言与他们先沟通,村民都很配合,主动拿出自家的户口本,我认真查看、核对人数,在何副的提醒下,登记户主姓名和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身份证、电话号码,在后来的入户中,我才发现,登记身份证实在是明智之举,村子里光叫“刘老大”这个名字的就有三人,还有很多杨老大、李老大之类的重名,如果不登记身份证,光靠名字和年纪我们是区分不出来的。同时,在杨组长的提示下,认真标记好村中的流动人口与缅籍人员,做好疫苗接种情况统计,也为三天一次的全员核酸检测做好人员查漏工作,用财政人对待数字的严苛力求排查数据的细致精准,财政人不论对待何种工作都用锱铢必较的财政精神认真完成。

橡胶林

去恩展的路两边偶见一片片笔直的树林,杨哥告诉我,这个就是橡胶树,我瞥了一眼,光秃秃的笔直树干,只有几株冒了肉红色的新芽。

一天又一天,每天入村我都观察着橡胶树发生的细微变化,树叶由嫩红变新绿,由小变大,像低垂的手掌慢慢伸开舒展,光秃秃的树林在3月21日我入村时已然变得郁郁葱葱,家中坐拥数千株橡胶树的杨哥告诉我:“待到树叶全部舒展开来就是割胶的时候了。一般从3月中旬割到10月中旬,一年只割8个月,一棵树只割80刀。”

橡胶树在印地安语中意为“流泪的树”,名副其实,只要割开树皮就会有乳白色的树汁流出,这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村口的路边正好有一排橡胶树,树干上有去年的割纹,斜斜的绕树干一周。杨哥说,割胶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村民们在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开始工作。漆黑的夜,脚下的路在头带的矿灯照映下时隐时现,这并不影响村民前行,步履已然默记了所有的去路。似萤火虫已然习惯了在黑暗中依微光前行,割胶人步履轻盈而快速,毕竟割胶是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一切工作需要在清晨结束,胶水一旦见到阳光就会凝固。

割胶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割胶的操作仅靠头灯发出微弱光芒照亮眼前的树干,一树一天一刀,用特制双角开刃的割胶刀将树皮斜斜割去,“噌噌噌”下刀要稳要轻要准,刚好割开乳管就好,不深不浅,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胶树的损伤,才能延长胶树的经济寿命。胶刀行进着,乳白色的胶水从树干中点滴渗出、汇集,沿着螺旋状的割痕方向流淌下来,就像橡胶树妈妈的眼泪一点一点流出来,流经”胶舌“(用于引流胶水的特制铁片),一滴一滴淌入铁丝支架好的胶碗中。

屏住呼吸弓着背耐心完成割胶操作,割完一棵再割一棵,在一片胶林中来来回回5、6个小时,割完所有胶树,等待收集胶水的片刻才是割胶人短暂喘息的时间。休息片刻,关掉头灯,整个世界就沉没在黑暗之中,他们已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夜深人静,鸟叫虫鸣伴随着全神贯注的割胶人,他们是孤独的,但内心却又如此丰盈,他们与自然为伍,与胶树为伴,与鸟虫为伴。一支烟燃烧的光景,已是满满的收获,胶农将所有胶碗中的胶水收集在桶中,胶水凝固成块后晒干便成为可以出售的胶包。突然就意识流地想起家里的乳胶枕头,我猜不出要割多少棵橡胶树,收集多少碗胶水,经过多少道工序加工而成。割胶辛苦,乳胶珍贵,只可惜我们当地并没有橡胶深加工企业,胶农多以出售胶包为主,加之近年来胶价低迷,橡胶树已经不再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摇钱树。

全员核酸

自3月5日起,三天一次的全员核酸检测雷打不动。3月8日凌晨5点半起床,我们步行至社区吃早点,六点半准时出发,伴着天边橙色的朝霞和灰黑的云彩一路前行,车灯是这漆黑夜色中唯一的光亮,7点19分到达恩展时,路障还未撤下,为了避免人员流动影响全员核酸检测的人数,进村的路口被值守的村民用黑色的遮阴网就着路边的篱笆完全遮挡起来,致电组长,小心翼翼地取下路障,沿着村中的水泥路驱车前往今日核酸检测的目的地——缅寺。

到达缅寺需经过一段尘土飞扬的道路,但是被细心打扫过的土路一样让人看着舒服,昨日掉落的竹叶已被扫拢一堆烧成黑色灰烬。我们与组长、会计一起打扫好缅寺,在寺旁的院子里准备好桌子,拉好警戒线,摆好小板凳,按两米安全间距就地取材用火炭划线,按照“上莫牙-恩展-八家寨-五家寨”的顺序,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

上莫牙做完,同事通知我医务人员已经前往恩展,我急忙告知组长通知村民们准备排队做核酸,穿着筒裙的老大妈迈着蹒跚的步履拄着拐杖前来,我急忙上前搀扶让她坐下,我问她:“大妈,如果走不赢来可以报入户做核酸的,您叫什么,我帮补登一下。”“不用麻烦医生,我自己慢慢走来,权当是锻炼身体。”大妈拉着我的手说。谢谢您,大妈,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在心中默默感谢。小女孩耷拉着一双人字拖鞋蹦蹦跳跳地牵长辈的大手规规矩矩地排队、年轻人们玩着手机也陆陆续续来到缅寺……

20分钟后,两位“大白”就位,采用10人一组混采的方式采集核酸,我们协助医护人员按10人份撕好采验棉签,“请大家提前准备好健康码或身份证,保持2米间距,排好队……”,我和同事分工协作,杨哥提醒村民准备身份证或健康码,组长负责通知各户并维护秩序,,我和会计负责核对采集核酸的人员情况。村民们很朴实,只要有老人前来都会主动让位,给老人先采;说是两米间距他们绝对不敢上前半步,为了加快进度,这边正在采集核酸,我们就告诉下一位村民可以上前来扫健康码了,这边扫好那边也采完,刚好接上不断档。一个穿绿色衣服的小女孩自己拿着户口本乖乖地站在爸爸前面排队,5岁的小脸颊戴了一个大大的蓝色口罩,只露出两只大眼睛,翘着两个羊角小辫格外显眼,轮到她了,两只小手恭恭敬敬地将户口本递到医生姐姐手中,然后走到医生哥哥那边坐下,脱下口罩,我在一旁告诉她不要怕,说“啊”,超级配合的小孩子,采完起身时我递给她一个大白兔奶糖奖励她勇敢的表现,她抿着嘴高兴地对着我笑,那黑色的眼眸纯洁无暇。我准备了一大把奶糖和小零食,用来奖励每一个勇敢的小孩,当然也为了那些抗拒哭闹的孩子,那个穿裙子的小女孩,还没开始采就哇哇大哭,爸爸无奈,紧紧抱着她,外婆在一边按着她的手,妈妈双手压着她的脸颊只露出张开的嘴巴,我急忙递给她一个小面包,哭声戛然而止,我也如释重负。

我们的长征

电影《长津湖》尾声,指导员梅生对伍千里说:“这次离家前,女儿问我,为什么爸爸要去打这场战?这场战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战。”是的,“为了将来,国家几十年、一百年和平发展,不得不打。”

这是上一代人的长征,他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活在一个不再充满硝烟的时代”。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疫情似乎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必经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没有硝烟却依然充满艰辛,需要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和舍生忘死的毅力坚守。

在疫情面前,没有男女之别,只有生死与共,没有大家小家之较,只有义无反顾地服从。在孟定下城支援期间,同事景姐身在一线心系家中病重住院的公公,每天入户排查间隙,景姐都要打电话询问家中老人的情况,天天如此,直到3月18日,家中传来公公去世的噩耗,景姐才不得不放下抗疫工作告假回家奔丧。如她所言,疫情就是命令,我们责无旁贷。

抵边一线,从131到131-1-2-3卡点,一个卡点到另一个卡点之间距离多少,同事冰姐可以用步数来计量,她已将这条路径记到滚瓜烂熟。冰姐家中上有88岁的老母亲下有刚刚降生的小孙女,本该是在家照顾年迈的老人和产后体弱的儿媳、孙女,可轮值到她时,二话没说,服从单位安排奔赴抵边一线值守长达33天,等她回家,小孙女都已满月。用她的话说,全局44名干部职工,谁家里没点事呢?如果人人都讲条件,岂不是太没担当?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守边轮值人人有责,这是边境县28.57万人(耿马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日复一日的日常,没有人置身事外,边疆儿女为了坚决站好防控疫情输入“边境岗”,舍弃了自己的小家,与全国人民一起疫路同行、共克时艰,步履艰难跋涉着属于我们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将继续用视死如归的精神为14亿中华儿女镇守边关无怨无悔。   

 619 张照片

下城社区院内的酸角树下,我带上N95口罩拍下了此行的第一张照片,配文:纪念,第一次戴N95。戴上N95口罩,挂上工作牌,从此开启18天的援孟之行。

回归工作岗位之后,每次翻开相册,每一张照片都是满满的回忆与收获,每天入户排查,锻炼身体,步履轻盈,每时每刻认真工作,顺便练习摄影技术,研究快门、光圈、角度……

练习人物照,把走访中的每一位村民纳入九宫格,不管是入户宣传的背影还是正面出镜的每一位参与核酸采集的村民、大白,都在我的相册中千姿百态。

3月17日入八家寨时,偶遇正在捡拾垃圾的佤族小男孩,乖巧的他蹲在地上,捡拾了半撮箕糖纸、扑克牌、烟头、空药瓶,梁司见状,将后备箱里的沃柑捧出来递给他,小黑手一个个接过,我递给他第四个时,他已经没法再腾出手来,干脆一嘟噜放在了衣服上,衣角一提,羞涩地望着我们,或许他并不明白这是我们对他乖巧听话的奖励。这张照片我很喜欢,小男孩那手捧沃柑的样子,还有那双黑黝黝的大眼睛让人难以忘怀,抓拍的镜头总比牵强的摆拍来得更自然更走心。

3月19日入弄养组时,偶见慈祥的傣族大妈正在制作毫崩,大妈夹一小坨糯米饭在准备好的芭蕉叶上,用筷子慢慢扒开呈圆形,最后将双手沾湿按压米粒,像完善一幅未完工的手工画一样,空隙大的地方拿糯米补上,不圆的地方用双手拢圆,修修补补过后双手端住芭蕉叶小心翼翼地放在搭好的篾笆上让它接受阳光的洗礼,绿油油的叶衬托着淡黄的糯米饭让人垂涎三尺,晒干留存,待滴水之日油炸出香脆的米花。“咔嚓嚓”,与慈祥的大妈合影,把香脆的毫崩拍出诱人垂涎三尺的美感。

3月20日恩展组全员核酸检测,按照中国籍-缅籍,排队采集-入户采集的顺序,最后的流程是为行动不便的8位老人做入户采集,大白坐上组长的摩托车后座前往入户,我抓拍了一张摩托车上的背景,迷彩绿与防护白扬尘而去。全员采集完毕,我与两位大白开始核对人数,核对正确,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编辑信息上报片区长:3月20日恩掌共采集285人(其中:常驻人口270人,流动人口6人,缅籍5人,工作人员及医护4人)。两位大白收拾好试剂、棉签、消毒液等医疗物资,开始互相消毒,一人转身,留背影给对方,双手抬平,抬脚,喷洒消毒液于双臂、后背、脚底,另一位大白拿着喷壶,弓身而为,不放过任何需要喷洒的地方,我“咔嚓”一声,刚好抓拍到她们一人抬脚一人弓身的瞬间,就像一场专属于大白们的踢踏舞,动感十足。消毒完毕,两位大白脱下手套、护目镜和白色的防护服,汗水已然浸湿了他们墨绿色衣服的后背,护目镜下居然是两位稚气未脱的小姐姐。一问,才知道她们是来自临沧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来孟定支援已经两个多月了。每一次全员核酸结束,我与医务人员攀谈,得知她们来自临沧市不同的县区:云县、临翔和凤庆……全市的医务工作者都前来支援这个民族风情浓郁的边境小镇;突然想起从不计较下班时段还是休息日,只要我们边境县提出用票需求务必满足门诊票据领用运送任务的高大姐,每次我们总是深夜抵达临沧市财政局票据仓库,耐心等待着我们的她总是对我说:“小张,你在一线辛苦了”。而我却在心里默默对她说:“抗疫不分地域,前线的抗疫也有您的功劳,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但是我们共同抗疫的决心是一致的。”心中满满的感恩之情无以言表,每到这样的时刻我总是需要忍住眼眶中的泪水,抬头,让泪回流,片刻之后,眼中那些晶莹的东西还在,我承认我是一个禁不住温暖的人,太柔软的心让我对良善之举毫无抵抗之力。

间或,也练习景物照,在繁忙的排查之余,停下匆忙的脚步,给路遇的每一朵小花一个咔嚓,幽香扑鼻的柚子花,洁白如雪的李子花,不知名的小紫花、小黄花、小白花,三瓣、五瓣,毛茸茸的,香喷喷的,其貌不扬的……懒洋洋的猫咪,可爱的小黑狗,瘦骨嶙峋的小猪仔,目光悲悯的小牛崽,笔直整齐的橡胶树,还有让人无法直视的阳光,每一个全员核酸的早晨,我都驻足于缅寺之外,等待朝阳从山间、云中一跃而升,短短的几分钟,圆圆的太阳全身跳脱而出,阳光立刻洒满了整个村庄,我抬手护目,阳光从指间奔涌而来,村中的每一株树木,每一枝花朵,每一位善良的村民都身披日光,沐浴着温柔的光明。党关怀、关爱每一位村民的防疫政策一如这暖暖的阳光直抵每一个村民的心头,也温暖着这个小城28.57万边疆人民的心窝。                       


相关阅读
我和我的家乡 | 情牵一“线”
最美乡愁旅游地——昔宜村
热爱与书点亮生命
 
百年古镇的惬意时光
父亲的炒茶锅
家乡的古桥
 
图片导读
 
两洋之窗 世界花园 中国一临沧...
 
3500年的“公开出版物”...
 
临沧:组织60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
 
佤族老寨引游人...
 
友情链接: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临沧长安网 人民日报 云南日报 临沧招聘 临沧廉政网 云南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记协网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新闻网 央广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西藏网 中工网 党建网 中青在线 中国军网 法制网 海外网 参考消息网 中国警察网 中国侨网 未来网
求是网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理论网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理论中国网 人民论坛网
  • 中国网信网
  • 光明网
  • 正义网
  • 云南网
  •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 怒江新闻网
  • 网络谣言曝光台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25320147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7624;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涉企侵权举报
    临沧市"作风革命 效能革命"媒体问政邮箱:798665473@.qq.com 问政热线:0883—2123208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