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今名,是澜沧江流经最长的地州(市)之一,澜沧江流经临沧306.6千米(流经中国境内长2179千米,云南境内长1216千米)。徐霞客考察滇西南期间两次跨过澜沧江,《徐霞客游记》中数十次提及澜沧江。徐霞客在临沧考察澜沧江南下流向的同时,还对澜沧江流经顺宁、云州两府境内的沿岸古渡口作了记录,此记录,为后人研究云州道、顺宁道以及茶马古道滇西南段留下了可考的文字依据以及无限延展的空间。 
许文舟 摄 《徐霞客游记》里徐霞客笔下的临沧境内古渡口至少有3处,即凤庆澜沧江渡(后称白莺歌渡)、云县澜沧江渡(又称神舟渡)、临翔区夹里沧江渡(后称嘎里渡口)。徐霞客笔下的澜沧江古渡口,犹如澜沧江上的三颗明珠,分别镶嵌在相隔百里开外的江岸,静候着奔涌向前的澜沧江以及南来北往的商旅、马帮,从而打通临沧对外的交通要塞。从现存明清的史料来看,徐霞客笔下的澜沧江渡口是目前已知的澜沧江上最古老的渡口,是明朝前后数百年间顺宁府(临沧)对外流通、南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凤庆澜沧江渡(白莺歌渡)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秋节当天,徐霞客一早随马帮从高枧槽村起程,经过九里的下坡,直趋“澜沧江渡”。《徐霞客游记》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十五日载:“……四里,始望见澜沧江流下嵌峡底,自西而东;其隔峡三台山犹为夙雾所笼,咫尺难辨。于是曲折北下者三里,有一二家濒江而居,是为渡口。澜沧至此,又自西东注,其形之阔,止半于潞江,而水势正浊而急。甫闻击汰声,舟适南来。遂受之北渡,时驼骑在后,不能待也。”徐霞客笔下此处澜沧江渡口便是临沧通往大理,茶马古道上最为繁华的凤庆县“澜沧江渡”,因此处多有白莺鸟在江边栖息,民间又称此渡口为“白莺歌渡”。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澜沧江渡下游20余里处青龙桥修建之后,外地行人马帮少有过往该处的“澜沧江渡”。 
许文舟 摄 云县澜沧江渡(神舟渡) 徐霞客考察云州。《徐霞客游记》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九日载:“云州疆界:北至顺宁界止数里,东北至沧江渡八十里为蒙化界……”徐霞客这里提到的“沧江渡”为明云州(云县)与蒙化(巍山)交界处澜沧江渡口,即后来的“神舟渡”,该渡口位于云县茂兰镇哨街村半坡自然村附近,南为云县境,北为南涧县境。该渡口又名“大过口”,相传明朝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炆匆忙逃难中抵渡口时,前横澜沧江,后追兵在即,神奇地出现一叶“神舟”救助他成功跨过澜沧江,该渡口此后便得名“神舟渡”。据有关文献记载:神舟渡两岸皆崇山峻岭,水势湍急,声吼若雷,莫测其深浅。神舟渡是旧时云县、南涧两地之间往来的必经渡口,同时,也是茶马古道南下缅甸“走夷方”,北上大理、川藏的重要交通节点。云县自古产茶,且品质上乘,外地茶商从神舟渡驮出茶叶,在云县境内外形成了贯通南北的茶马古道。 
许文舟 摄 临翔区夹里沧江渡(嘎里渡口) “嘎里渡口”曾经是缅宁至景东、云州至景东两条茶马古道在澜沧江的重要交通要塞,因从镇沅向澜沧江流经数十里的“嘎里河”而得名。据《缅宁县志》载:“《云南通志》澜沧江上渡,即本县之嘎里渡。距城东140里,为通景要津,设船以渡”。徐霞客在考察临沧,记录云州东南疆界时提到“夹里沧江渡”(嘎里渡),在云州府东南200里处,此处为景东界。《徐霞客游记》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九日载:“云州疆界:……西南逾猛打江二百三十里为耿马界,东至顺江小水一百五十里为景东界,东南至夹里沧江渡二百里亦景东界。” 徐霞客笔下的“夹里沧江渡”(同音:嗄里沧江渡),即现“嘎里渡口”。“嘎里渡口”曾是澜沧江上较为重要的水路通道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原渡口有马店,曾经的商旅行人、马帮来往于此,作短暂停留住宿。清末民初渡口设木船摆渡,如今,移至下游上百余米处的秀山码头“昔归渡口”,设游艇、铁船摆渡。澜沧江为界,东面是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镇风景宜人的秀山,西面是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驰名中外的名茶昔归产地——忙麓山。 
许文舟 摄 
许文舟 摄 现在的“昔归渡口”代替了旧时的“嘎里渡口”摆渡,2021年1月,墨临高速公路正式通车,雄踞于“嘎里渡口”旧址正上方的昔归大桥跨越澜沧江便入“嘎里隧道”,让临沧连接普洱变得触手可及,更加便捷。曾经的嘎里渡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帮早已远去。 徐霞客笔下临沧流域的澜沧江渡口,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交通命脉,曾是茶马古道上最亮丽的景点,现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那些传奇往事依旧如故,源远流长。 来源:临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魏丛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