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中,着力打造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依托田园山林,把乡镇的面貌注入城市的元素。依托河流山川,把城市的灵魂植入在山水之间,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深入宣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根据“生态环境修复与环境污染防治并重”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县积极开展县域内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着重优化国土空间,修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升。过境河流澜沧江水质状况为优达Ⅱ类水质标准,辖区内罗扎河水质状况良好,达III类水质标准。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总体良好,均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标率 100%。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县内受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3.59%。草地植被稳步提升,草原退化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65.47%。
加强城镇绿化建设,高度重视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到公园、道路增绿,提升全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面积逐步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人达 27.45平方米。积极申报绿色学校、生态村落、生态乡镇,目前,全县12个乡(镇)都已申报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加强“两违”整治,整治面积达2万平方米。加快“一水两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污水治理设施,建成了云县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整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生活污染防治;制定河道采砂规划和实施方案,全面持续推动砂石资源规范化管理。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面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强势开展“大棚房”整治和“两违”集中攻坚行动。清理整改5万千瓦及以下小水电站34座。水、大气、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考核制度,当前,县内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0%以上,有效加强水资源利用。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明确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监督检查力度,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有效防治农业污染源。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控制高污染、高残留农药及化肥使用量,化肥施用强度降低到每公顷178.38 千克。全面推行湖长制,着力解决突出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以更有力举措,推进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以“河畅、湖清、岸绿、景美”为重要抓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不断满足全县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推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坚持走突出特色、集聚集约、绿色生态、增效增收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以“政府引导”为主,推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整合涉农资金参与项目建设,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坚持“规范标准”为基,聚焦原料生产、深加工、检测、品牌打造、出售五个重点环节,遵守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其规程,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流通方式和市场交易机制。“三品认证”成效明显,认证面积达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5%以上。特别是云县产业园区建设中,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发展契机,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园区总体规划25平方公里,形成了由新城坝新材料光伏产业区、云县产业区、田心商贸物流区、幸福高原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区构成的“一园三区”发展经济带。在全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鼓励支持发展庄园经济。
通过“生态云县”建设工作,该县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土更净了、景更美了。沧江明珠、绿能云县正不断推进着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各项工作。 (王应良 沈仕春 编辑:廖云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