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2021年8月19日,老支书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周灿 摄 春风化雨,情深意长。2021年8月19日,一封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如同春风般拂过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山川田野,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与希望。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在回信精神鼓舞下,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在沧源绚丽绽放,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图景徐徐展开,谱写着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沧源勐来村大寨自然村,是一个佤族、傣族、汉族聚居的自然村寨,至今村里还广为流传着“傣族让坝,佤族下山”的民族团结故事。 在这里,佤族、傣族、汉族等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饮一江水,同耕一片田。 走进大寨自然村,只见民居错落有致,村民们和睦相处,共同庆祝着彼此的节日,共同商讨着村里的大小事务,一幅幅民族团结的生动画面映入眼帘。 沧源县勐来村村民在庭院内采摘芒果。郝亚鑫 摄(图源:云岭先锋) “大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一起铆着劲共同致富,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叶坎笑着说。叶坎是勐来村民族团结与共同致富的生动缩影,她通过土地流转,不仅稳定了家庭收入,还与丈夫携手,将自家小院打造成了充满特色的农家乐和民宿,实现了年收入的显著提升。叶坎的笑容里,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与向往,更传递出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坚定信念。 为推动民族团结事业蓬勃发展,勐来村提出“八个共同”的发展模式。从特色民居的共同建到大事小事的共同帮,从民族节日的共同过到公益事业的共同干,从殡葬墓地的共同用到人居环境的共同治,再到产业发展的共同谋和文明村寨的共同创,这一系列举措如同纽带般将各族群众紧紧相连,携手并进,共同书写着勐来村全面发展与繁荣的新篇章。 拉佤一家亲,共绘幸福画卷
在沧源的勐角民族乡勐甘村,罗三忠“拉佤一家亲”这样的民族团结模范事迹在村里传为佳话,成为了全村民族团结的榜样。
这个五口之家由佤族和拉祜族组成,多年来,他们彼此尊重各自的民族习俗,共同努力建设家园。在夫妻二人的辛勤付出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们村各民族不分彼此,大家的目标就是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罗三忠说道。如今,罗三忠带头发展茶产业,通过村企联建茶厂,茶叶产量和品质迈上新台阶,销路得到保障的同时也给茶农带来了户均6300余元的增收。 临沧市沧源县。赵家琦 摄 岁月流转,沧源的山乡巨变如同画卷般徐徐展开。 一批批乡村旅游村寨如璀璨明珠镶嵌在边疆大地,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体验那份独特的民族风情与自然之美。基础设施的完善、养老医疗的保障、教育文化的兴盛……每一项成果都是沧源县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这里,每一片新绿都蕴含着希望,每一条道路都通往未来,每一个笑容都洋溢着幸福。 正是这样的场景,让“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深情厚谊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沧源大地最温暖人心的力量。 走进班老乡的坚果林,郁郁葱葱的坚果树挂满了果实,预示着又一年的丰收,小小的坚果已成为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上班老村民白莲军见证着班老村的变化与发展,“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坚果,我家种了10多亩,去年青皮果销售收入9.6万元。”上班老村民白莲军说道,得益于乡政府实施的提质增效项目,预计产量将增加35%以上,户均增收可望达到0.3万元以上。小坚果带来了大收益,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笑容也更加灿烂。 除了坚果产业,班老村还大力发展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贡象节、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品牌的日益响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临沧市沧源县班老乡。李春林 罗羚友 摄 产业发展的同时,班老乡也不忘美丽乡村建设。昔日的脏乱差街角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休闲广场,乡村道路硬化、水电网络全覆盖,村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正如村民施桂军所言,“钱包一天比一天鼓,日子真是大变样”,这份幸福不仅源自物质的富足,更源于心灵的契合与团结的力量。 班老乡通过多元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激活了经济活力,更凝聚了人心,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三年时光,沧源县在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指引下,民族团结之树枝繁叶茂,幸福生活的果实挂满枝头。 从“傣族让坝,佤族下山”的佳话到罗三忠家庭的民族团结模范,从坚果飘香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每一分耕耘汇成民族团结的强大动力,每一个笑容都映出幸福生活的光芒。 各族群众共绘“三好”新蓝图,携手筑梦美好家园,幸福歌声响彻边疆。 策划:张正 统筹:段琪宇 韩焕玉 记者:杨景涵 海报设计:王娜 部分资料来自云南日报、云岭先锋、临沧日报、今日临沧、沧源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