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烧炸把”的民俗

“正月闲,二月逛,三月四月忙上杠。”这是老家黑惠江畔最古老的民俗。意思是说,正月要休息,要休闲;二月活计不怎么忙,照样可以东游西逛;三月四月,农活一阵比一阵紧,得撑起肩膀,拼命干。
  在我童年的时候,这样的民俗依然隐约可见。但即便是有了这样的民俗,事关一日三餐的“烧炸把”,农友们是不会马虎的。于是,每逢元宵节前后,老家黑惠江畔的村姑村妇们着实忙碌。割炸把,背炸把,晒炸把,烧炸把。烧过炸把,男人们忙着放田水,犁田耙田,平整秧田。到了惊蛰节令,准确无误地将家里捂好的谷芽撒进秧田里。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五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到黑惠江畔“割炸把”。母亲背着不过半岁的妹妹,一手拎着绳索镰刀,一手牵着我,小心翼翼的走在羊肠小道上。到了离家3里路的啊迟取可洼子,选得一块3米见方的草地,铺开蓑衣裹背,让妹妹坐在裹背中央,由我搀扶着妹妹坐在旁边。
  母亲身穿浅蓝色大面襟土布衣衫,深蓝色土布裤子,腰系黑色土布围裙,头缠黑色土布包头,左右开弓,用镰刀割橄榄树叶把和红花树叶把。一个小时下来,母亲汗淋淋地将叶把从四面八方抱回来,刹那间,五颜六色的叶把已经在妹妹我俩旁边堆成一座小山。母亲用围裙抹去脸上的汗珠,席地而坐,给妹妹喂奶。等妹妹吃饱奶,母亲转过身,就着那块空旷的坡地,将背索和捆索拉开,摆放成十字架。背索横放,捆索直放。然后又将那座叶把小山搬到十字架上,用力捆扎勒紧。
  母亲捆好炸把背子的时候,午后的骄阳变得温柔起来,橄榄树梢的黑头翁沾沾自喜,亮开嗓子清唱,红花树下的画眉不甘示弱,古句句句句、古句句句句地迎接挑战。清风徐徐吹动着母亲散乱在黑布包头外的秀发,丝丝缕缕随风舞翩迁。母亲解开黑布包头,简略地用手指梳理散乱的秀发,并将秀发集中到脑后盘结成发髻,再将黑布包头一层一层缠结实。母亲用绣着喜鹊登枝的黑色土布封裹的毡子裹背将妹妹背在怀里,然后斜靠“炸把”背子,将三指宽的背索勒往头皮,一边使劲地挣扎,一边喊我在炸把背子后面用力推。母亲终于挣扎着将小山一样的叶把背了起来,五岁的我走在母亲前头,母亲背着那座炸把小山紧随其后,左手掌着背索,右手搀扶着步履蹒跚的我,由山顶到江边。迂回曲折的历经半个小时的回肠路,母亲汗如泉涌,打湿了大半个绣花裹背。
  来到江边渡口,姑姑、阿姨、伯母、奶奶等等,都背着“炸把”背子三五成群走进竹筏。母亲将妹妹捆绑在我身上,选一棵桐子果树,让我站立着抓住桐子果树不要松手,说小孩子过筢不安全,她把“炸把”背到田里就回来。并再三告诫我:就这么站着、扶着、抓着,不能乱动。竹筢满载十来个背“炸把”的村姑村妇缓缓离岸,撑杆入水,渡筢大伯的手臂肌肉、大腿肌肉鼓胀暴突,宛若变异的大树疙瘩。背炸把的村姑村妇抓紧竹筢笼杆不松手,竹筢摇摇晃晃,劈波迎浪。渡筢大伯忽前忽后,忽左忽右,一杆又一杆用力将竹筢撑向对岸。
  母亲还未进田解散“炸把”背子,旋风呼啸就从黑惠江下游狂奔而上。泥沙被刮起抛向空中,弥漫了江,弥漫了田野,弥漫了山川。我们兄妹俩被这突如其来的狂风吹倒,眼前一片灰蒙蒙的,在干枯的沙滩里挣扎,拼命地哭喊求救。渡筢大伯先将母亲送回来,竹筢刚刚靠岸,母亲披散着头发,连飞带跑,哭喊着冲向我和妹妹,从沙堆里抱起灰头土脸的两兄妹。母亲一个劲地哭诉着:“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你兄妹俩这边放下!”
  “娃娃惯大(跌倒),葫芦面瓜吊大,别哭了孩子他婶,娃娃没伤着就好。”渡筢大伯苦苦相劝,母亲才哽咽着抖去妹妹我俩身上的风沙,背起妹妹,牵着我往回走。路上母亲说,炸把108斤,四舍五入得11分。
  半个月后,父亲去烧“炸把”。整个生产队200多亩稻田,秧田不到两亩。但连在一起。烧“炸把”选择在上午10点前,这个时段几乎没有风,烧“炸把”较为安全。一束靠一束竖起来堆放在田畦里的叶把,历经半个多月风吹日晒,早已没有了一丁点水分,一点即燃。父亲铲除秧田四周的杂草,这还不放心,还要用水泼湿秧田四周的土块,这才掏出火柴盒,划响火柴子,点燃“炸把”,噼里啪啦,火光冲天。虫子被烧死了,躲藏在土块深处的草籽被烧死了,土块被烧得酥酥的、红红的。
  “炸把烧过的秧田,没有杂草,没有病虫害,秧苗很壮实。”经过一番犁田、耙田、探田(平田)后,父亲终于迎来了育惊蛰秧这一时刻。父亲不厌其烦地给叔叔传授恒古不变的育秧秘诀,细致均匀地泼撒着谷芽。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家推广湿润育秧、薄膜育秧,推广杂交稻,恒古不变的烧炸把寿终正寝。进入21世纪,国家重点工程“小湾电站”建成发电,地处巍山、凤庆、南涧两州市3个县黑惠江沿岸的农田早已一片汪洋。清波粼粼的碧湖,水果飘香的绿岸,车来船往的码头,彻底改写了江边人家的历史。
  “过年过到十五六,有酒没有肉。”现如今,酒肉天天有。但村民们却“正月闲不住,二月没空逛,三月四月拼命干”,最早的大年初二就出门,初六以后是没有人呆在家里了。有的出远门打工,有的在家门前给核桃树施肥,给果园浇水,都在忙碌着创造幸福生活。

(杨茂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