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幸福大事

引子

 永德县大雪山彝族拉祜放傣族乡地处北纬24度以南我国境内最高峰大雪山下,南汀河流域,境内最高海拔3504米,最低海拔630米,是真正意义上最典型的立体气候。全乡国土总面积37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010人,境内居住着彝族、拉祜族、傣族等12种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真正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真实写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边缘上的大炉厂村、曼来村和大岩房村是最典型的贫困山区,许多村寨藏在深山沟壑里,处在云雾深处,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世世代代过的是人背马驮的生活,从大岩房村到大雪山彝族拉祜放傣族乡政府所在地,一个来回需要两天,每年进入雨季,群众就无法从山里走出来,几乎与世隔绝。大炉厂村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88户1626人,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620人;曼来村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农户566户,总人口2296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21户845人;大岩房村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60户1489人,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606人。2015年,按云南省脱贫攻坚大战略布局,省公路局挂钩帮扶点从迪庆州德钦县霞若乡转到永德县大雪山彝族拉祜放傣族乡,结对帮扶深山里的大炉厂村和曼来村,太阳从雪山顶上升起,给这两个挂钩村和大岩房村及班卡乡的放牛场村13000多群众送来了福音。


穿越神话的通天大道

 1.一道光亮照过来

2015年8月27日,一道亮光从永德县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闪过,直接照亮了地处大雪山腹地的大炉厂村、曼来村和大岩房村,福音从6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公路局传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云南省公路局的帮挂钩点从从迪庆州德钦县霞若乡转到永德县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

春城昆明飘洒着绵绵细雨,云南省公路局党委书记黄玉锋的目光透过窗外的雨帘,久久地凝视着西南方向——永德县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虽然他的目光无法越过600公里的距离,他的心思早已经飞到了大雪山乡,自从挂钩迪庆州德钦县霞若乡以来,他和局长陈跃带领干部职工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但他还是想像不出所挂钩的大炉厂村和曼来村是什么样子。在全局脱贫攻坚动员会上,他的局长陈跃已经发出了动员令: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举全局之力为大炉厂村和曼来村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时候,他还没有想到,在更远的大雪山脚下,还有一个叫大岩房的村也在期待着他们伸出帮扶之手。

脱贫攻坚刻不容缓,前期调研的重任落到了云南省公路局派住永德县新农村工作总队长、县委副书记的张毅春身上。

2015年,又是一个漫长的夏天,紧靠北回归线的永德县大雪山乡,时不是地地飘洒着绵绵阴雨,地处大雪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大炉厂村和曼来村,被雨雾紧紧包裹着,如果没有铃铛声和吆喝声从迷雾里传出来,谁也无法辨认出方向,进入雨季之后,人们已经有许多天看不到阳光了。阴雨里泛潮的不是他们的心,让他们难以言语的是出行。从大炉厂村往山下走,要越过十重山、十条河,一路从2200多米山顶往下,垂直往下到800多米海拔的南汀河畔,看到羊孟公路,你才可以松一口气。大雪山是喀斯特地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政策补助、群众投工投劳,终于开通了一条土路,但是在漫长的雨季里,经雨水冲刷,简直就是寸步难行。况且从南汀河边的羊孟乡到大炉厂村21公里,到大岩房村有37公里,从山脚到山顶,让许多人望而生愄。

9月15日,张毅春在永德公路分局长陈俊军的陪同下,深入到大雪山调研。阴雨不断,车辆进出十分艰难,张毅春提出要深入大炉厂村和曼来村进行调研的时候,乡里的领导很是担心,这样的雨季天要进大炉厂村和曼来村是难上难,车辆行驶不安全不说,许多地方徒步都困难。但是,这样险峻的山坡泥巴路,连日的风雨阻挡不住张毅春的决心,他明白自己身上带着云南省公路局扶贫大雪山彝族拉祜放傣族乡的重任,这个重任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乡里的干部给他和陈俊军讲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大炉厂村有个年轻人,雨季骑摩托车到乡政府所在地购买化肥,到达芭蕉林山拐弯的地方,因为路太滑,摩托车翻到路下,一直滚到山脚下,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不成人形了。林正强讲述的时候,双眼溢满泪花,而这让张毅春更加坚定了决心。

冒着绵绵的细雨,张毅春和陈俊军一行一路艰难爬山涉山,实地察看通往道路,站在芭蕉林山往下看的时候,他真的感觉到经天就在自己的头顶上。过四个多小时艰难行程,终于从南汀河畔的羊孟线上到了大炉厂村委会。

大炉厂有自己的历史,二十世纪30年代之前,英国人以他们的殖民地缅甸为落脚点,以开挖矿为主,不断向我国境内进行侵略。大雪山下许多地方储存着大量的矿产,英国人四处开采,大炉厂就是一个开矿点,并在此建炉提炼矿石,大炉厂因此而得名。

雨依然下个不停,冷风不停地吹,由于一路查看,张毅春和陈俊军已经一身泥浆,村支书林正强十分感动。当然,在这里等候他们的不仅是大炉厂村干部,还更远处的大岩房支书罗万学也在这里等待他。张毅春从林正强和罗万学朴实的眼神里看到他们的渴求。虽然大岩房村不归云南省公路局挂钩帮扶,但也进入了规划的盘子,他们不能让一个群众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掉队。

就这样,一张连接深山群众的公路的蓝图渐渐在他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来。

2.风雨在低处

在风雨之中,几个身影艰难地从南汀河谷往爬,测量规划,为远在深山的群众能早日实现能柏油路的梦想,白天和黑夜已经没有界限,他们就是永德县公路分局局长陈俊军所带领的测量队伍。尽管山高坡陡,道路崎岖,路不再是路,而是一条泥巴通道,他们把汗水溶入了雨水。

离开羊孟线往上走,经过的路段几乎都是被当地群众称为“碰鼻子”的陡峭山坡,有不少路段是悬崖峭壁,但都难不住陈俊军他们。

那是一个下午,测量队到达风吹山,这个路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站在山坡上,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吹倒,大团大团雨雾紧紧包裹着山岭,陈俊军有种被悬空的感觉。他后来对我说:“当时真的有种想哭的感觉,但是当看到我身旁的技术员,想到那些多年来过着出不了门日子的群众,一切就不再是困难了。”大炉厂村支书林正强的担子更重,自从一陈俊军他们一起工作以来,已经半个多月没见到家人了,也已经半个多月没有换洗过衣服了,他不但要带领测量队伍工作,还要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作为当地的一名村干部,内心里更多的是感动和欢喜,毕竟这是他肩上的担子。

那天,林正强看到陈俊军和技术员实在太累了,在感动的同时,他也想让技术员们休息,技术员们因为连日淋雨,不同程度得了感冒,他向陈俊军提出让大家休息几天吧,但没有一个队员退步。就这样,他们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丈量了从羊孟线到大岩房村37公里的山路,测算出了项目投资概算。

 3.路在脚下

“扶贫挂钩,任何人也不能都不能缺位。”这是云南省公路局党委书记黄玉峰对全局干部职工的要求,事实上这也是他自己对永德县大雪山乡大炉厂村、曼来村和大岩房村群众的承诺。

2015年10月12日,已经是秋高气爽,大雪山脚下漫动着丰收的喜悦,连风也更加动人。云南省公路局党委书记黄玉峰和局长陈跃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来到大雪山乡,他们给大炉厂村、曼来村和大岩房村的群众带来了福音。

黄玉峰和局长陈跃分别带队前往大炉厂村、大岩房村和曼来村。从南汀河畔往大炉厂村,仿佛是从河谷往天上走,一路要越过数不清的悬崖峭壁,黄玉峰他们走走停停,仔细查看路段路基。站在芭蕉林山的山顶上,面对层层叠起的大山,黄玉峰被感动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入的群众实在太艰辛了,对他们来说,如果不把路修好,脱贫攻坚就只是一句空话。一路上,遇到几辆拖拉机和农用车因路面和路基坍塌无法前行,他们在一辆抛锚的拖拉机旁停下来,拖拉机司机一脸苦楚,眼神无助地看着他们一行。他不认识也不可能认识黄玉峰,一边用锄头控土一边自言自语地抱怨:“这叫什么公路?害人啊!”真的好悬,如果再往前一点,拖拉机就可能掉下悬崖,一切就完了。大炉厂村林正强无奈地说:“现在雨季过去,已经算好多了,要是在雨季天,不要说车辆,就是人徒步都十分困难。”

林正强他们帮着把拖拉机推到路上,给司机介绍:“黄书记他们就是要帮我们修路的,我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拖拉机司机将信将疑,这一幕更加坚定了黄玉峰的决心。

到达大炉厂村时,他们疲惫不堪。此时,大炉厂村的山依然郁郁葱葱,呈现出南方原始森林的丰富多彩。但是,今天黄玉峰他们无心留恋迤逦的自然风光,他们是要着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他们在听取林正强汇报里得知,从大炉厂村往前延伸,就是通往班卡乡放牛场村的便道,如果这条公路修好,整个大雪山下的村子就已经基本连在一起了,运输和群众出行就完全解决了。虽然来不及仔细往前考察,但这段路的修建也进入了黄玉峰视线。

黄玉峰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前往16公里外在大岩房村,大岩房村不属于云南省公路局挂钩村,但黄玉峰他们不会让一个人因为交通影响而脱不了贫。也是一路艰难前行,当他站在大岩房村仰起头向上看的时候,大雪山高耸在蓝天之上,山下的群众几乎与世隔绝。村支书罗万学向他们介绍:大岩房村在历史上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因为地处大雪山腹地,四面是层层迭迭的高山和茫茫无边的原始森林,大岩房村的人难以走出去,外面的人也难以进来,因此,在解放以前,成为众多土匪的集散地,著名的大雪山剿匪战斗就是发生在这里,有不少战士为解放大雪山而付出了宝贵生命。大岩房也是一个非常漂亮和迷人的地方,因为地处大雪山腹地,是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天然宝库,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541公顷,保护区共维管束植物195科1639种,其中国家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 ;共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哺乳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两栖爬行类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两栖爬行类3种,有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孔雀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等64种珍稀特有动植物物种。是世界上少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

罗万学看到黄玉峰他们到来,很是感动。他是土生土长的大岩房村人,由于生存环境的制约,他和所有的大岩房人一样,吃尽了交通闭塞的苦,当看到黄主峰的时候,他就看到了希望。他说:“大岩房村自然资源丰富,有许多当地的土物产,是最生态的食品产地,就是因为交通不畅而无法变成商品,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只要能通油路,大岩房就有希望了。”黄玉峰从他们朴实无华的表情里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但再难也没有群众生活难,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的脱贫攻坚从解决交通启航了。

曼来村,同样是在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延伸地带,历史上的大雪山乡是以曼来大坡而出名的。到大雪山乡下乡的工作队员,都会记得或者听说曼来大坡的高和陡。从大雪山乡政府所在地顺南怕河逆流而走,就是著名的大雪山万丈岩瀑布,山泉从险峻的山谷里喷薄而出,从673米高度的悬崖上飞流而下,宛如一条飘动的玉带悬挂于天地之间,气势雄浑而磅礴,豪迈而坦荡。对面的山坡顶上,就是曼来村,从万丈岩瀑布的高度,足可以想像曼来山坡的陡峭和高度。

10月12日下午,顶着秋日的骄阳,云南省公路局局长陈跃带领部分干部职工上了传说中曼来大坡。从苦竹篷组到马鹿山组,从村委会到小高寨组,站对山上喊,对面能回应,可是要从一个小组到另一个小组,徒步要下几个山坡再上几个山坡,公路要在山里绕无数个弯,盘山而行,而且又都是土路,状况比大炉厂和大岩房村好不了,由于雨季刚刚过去,许多路段还是很深的泥塘,有的地方车辆经过十分危险,陈跃他们只好下车徒步。

马鹿山小组挂在山坡上,从村子脚第一户家往上走,到村子顶最后一户人家,不是走,而是爬,又全都是泥巴路,如果不小心一脚悬空,就可能跌到坡底。乡里的干部和村委会干部担心陈跃他们吃不消,好心地提出:“路太陡太滑了,暂时就不上去了。”陈跃坚决地说:“我们是来帮扶的,越是最边远越艰难的地方,我们越是要去。”他们到达村顶杨贵昌家,已经是一身汗两腿泥。

两天时间里,在黄玉峰书记和陈跃局长的带领下,所有的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完成了第一轮实地调研。

10月14日和18日,云南省公路局副局长范德如和申海平分别主持召开了大雪山脱贫攻坚现场会,一张大雪山脱贫攻坚的作战图展开,每个人都凝眸审视这张作战图。会议作出决定:由云南省公路局以项目规划,投资4250万元,修建从羊孟线到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的柏油路,彻底解决两个村的交通困难的问题,工程由永德县公路分局成立指挥部,负责实施。

从南汀河畔的羊孟线到大炉厂村21公里,再从大炉厂村到大岩房村16公里,共37公里的公路建设规划终于尘埃落定。黄玉峰和陈跃强调:“为了加快脱贫攻坚速度,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务必于2015年底前开工。”

这个秋天,大雪山充满新的希望。

4.一个特别的日子

2015年11月30日,对于世界来说,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日子,而对于地处深山的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来说,这是一个改变历史和命运的日子。

黎明时分,大雪山和南汀河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油路工程如期开工,没有想像中隆重的典礼,隆隆的机械声代替是所有的仪式。

许多群众站在山顶上,那些昏暗的日子留在了背后。大炉厂村荒田林号光,和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吃尽了交通不便的苦头,当他看到别的村子通油路的时候,心里的苦楚难以表达。现在,梦就要实现了。我在村外遇到他,问及感受时,他很激动地说:“这么高的山坡,能把油路修通,党的光辉照耀深山啊!”

深山里的群众看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交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脱贫攻坚随之提速了。

大炉厂村支书林正强后来对我们说:“这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开始,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的每个人都会记住这一天的。”

5.把惦记写在心上

从11月30日开始,上大雪山的公路工程如火如荼,这些日子以来,最繁忙和辛苦的是负责下级服从上级施工的永德县公路分局局长陈俊军,他几乎每天要在山上往返几趟,每个工段都要兼顾。远在600多公里外的党委书记和黄玉峰和局长陈跃,也时刻牵挂着工程的进度,几天就有一个电话打到陈俊军这里,询问工程进展情况。

2016年2月23日,春节还没有接近尾声,神州大地还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云南省公路局扶贫项目副总指挥李正云来到大雪山,正在施工的工地灰尘漫天,李正云带着派驻村的工作队员,沿途一路查看工程进度,并对一些工地提出施工要求。中午到达大炉厂村的时候,从头到脚都被厚厚的灰尘包裹住,只能看到两只眼睛在转动,来不及洗去尘土,他又前往大岩房村,督促工程。这一路,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保证质量,不能因考虑进度而忽略质量。”

云南省公路局驻村工作队和永德县相关部门马上对上山公路开展测绘,驻村工作队员和乡村日夜兼程,用他们的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出37公里的盘山路线,村干部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而对于从城市来的工作队员来说,这种艰苦超乎他们每个人的想像,但是没有一个人会退缩。2015年11月30日,通往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两个村的主干道油路工程顺利开工。公路要盘山而行,途经高山悬崖,施工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时时刻刻牵动着云南省公路局领导的心。

2016年3月10日,省公路局党委书记黄玉峰再次来到大雪山彝族拉祜放傣族乡,沿工程施工工地进行查看,他在每个工程艰难的地方停留下来,仔细寻问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地强调:“保证工程进度,首先要保证工程质量,也要保证施工安全。”为了确保公路施工,几乎让省公路局领导操碎了心,他们已经把大雪山彝族拉祜放傣族乡当作一个家。由于地处永德县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地质情况属于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夹碎石粘土及局部崩坡积地层,此类地质情况易坍塌,有部分边坡在刚刚开挖不久就开始坍塌;加之这个地属区于典型的立体性气候,森林覆盖率大,地下水位较高,每年的雨水比较充沛,特别是2016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持续强降雨气候造成大量边坡坍塌、泥石流及山体滑坡,公路水毁严重,施工进度受到影响。面对困难,为确保道路在春节前通车,临沧公路局抽调精干力量,在养护工作压力繁重的情况下,优化施工组织,倒排工期,确保工程按期推进。5月4日,省公路局局长陈跃又一次次来到工程施工现场,他先后深入到南掌河—大岩房、放牛场—大炉厂公路重点路段进行查看建设进度。他要求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要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在春节前为大雪山彝族拉祜放傣族乡的人民群众建成一条行车舒适、畅洁美丽的公路。

云南省公路局领导的关心,更加坚定了大雪山驻村工作队员和乡村干部群众的信心,工程施工不断加快,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和施工方风雨无阻。

从11月30日开工以来,每个月都会有一名云南省公路局的领导来到大雪山乡督导公路建设,工程不停,挂钩帮扶不歇,一条彩虹盘山而上,希望在大雪山上一次又一次闪出光彩。

6.风雨之后见彩虹

时间的脚步匆匆前行,比时间的脚步更快的是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油路工程施工。从2015年11月30日到2017年1月17日,412天,对于施工的工程队来说,那是412个奋战的日日夜夜。这里海拔较高,进入雨季开就是连绵不断的大雨,给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是他们没有一天因天气而停歇片刻,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着云南省公路局领导的嘱托;夜晚就更加寒冷,他们顶着层层雨雾和黑夜,奋战在工地上,因为他们肩扛着群众千年的梦想。随着1月17日黎明的到来,通往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36.7公里的油路全部竣工。站在大雪山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彩虹般的柏油路舞动着神韵,从南汀河畔一路盘山而行,一直伸进白云深处的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依然没有隆重的竣工典礼,但是我们听到了群众的欢呼声,感受到了山舞动的旋律,听到了水充满活力的歌唱,还有白云旖旎的光彩。

也许你会说,与当年伟大的青藏铁路和连接世界的铁路、高速公路、现代高速发达的交通网相比,通往大炉厂村和大岩房村油路工程似乎小到不值得一提。但是,我要告诉你,这36.7公里的上山公路,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里每个人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它向世界宣告:曾经闭塞的村寨,终于与外面的世界相通了,曾经封闭的心,长出了飞翔的翅膀。每个人都称:这是一条“幸福路”,这是一条“生命路”,从这一天开始,在大雪山腹地沉寂千百年的村子,发展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通往大炉厂和大岩房两个行政村36.73公里的主干道,不仅打通阻梗了大雪山乡发展的脉,还惠及大山乡10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928户农户,3758人;班卡乡23个自然村,39个村民小组,1502户农户,6442人,成为大雪山乡、班卡乡、崇岗乡三乡连接的快捷通道,群众走出大山的道路缩短了。

这个夜晚不知不觉就来临了,在大炉厂村,为了庆祝油路开通,群众自发地聚集在村委会外面的广场上,载歌载舞,他们唱起山歌,歌唱共产党。星星流连忘返,月亮凝神注目。

幸福大道承载着梦飞翔

 光洁的柏油马路朝着大雪山腹地延伸,打通了大雪山群众在命脉,公路纵深发展,把所有人的生活连接起来,幸福生活从这里向多方位延伸,希望之光在雪山顶了闪耀,梦想从此开始腾飞。

 1.肖明星的梦想

我没有想到会在大炉厂村的金厂坝遇到肖明星,但真正遇到他的时候,我才明白了一个梦想者的创业之路。肖明星于199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永德县政府和临沧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从事驾驶工作,作为一个山区出来的穷孩子,也算找到了一份安定的职业,但是,他依然在寻求更远的梦。2013年对他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岔口,为了更好的创业,他辞职了,开始一边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一边寻找发展产业的路子。大炉厂村地处大雪山腹地,土地资源富足,适宜发展的产业不少,但就是交通卡住了他。“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会选择大炉厂村发展自己的事业。”这是肖明星的一句真心话。

大炉厂村距乡政府所在地40多公里,但2016年以前,谁提到大炉厂村都只是摇头,在很多人的眼里,这完全是两个世界,当地群众把过生活戏称为“度命”,荒田组的罗老卫这样解释:“别人过的是日子,我们只是一代一代人把生命耗完。”这是多么心酸的倾诉。谁提要在大炉厂投资,都会认为是脑子有问题,或者白日做梦,而肖明星是个真正的创业者,他看好大炉厂的前提是柏油路通了。柏油路通车的那一天,他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激情,驱车前往大炉厂,一路感慨:“能在这么陡峭的山坡上修柏油路,简直就是奇迹。”这时候,大炉厂村由于海拔高,人们都还没有从寒冬里苏醒过来,而肖明星的心里却燃烧着一团火。他和村支书林正强商量,要在大炉厂发展产业,带动当地群众一起致富。念头已经有了,但能发展什么产业呢?这又是一个难题。但在肖明星的意识里,没有难题就不存在创业和发展。经过多方考察,他选择了在大炉厂建冬桃种植基地。

肖明星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毕晓芳的时候,妻子多少还是有点怀疑,她是土生土长的大雪山人,大炉厂对她来说,只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概念,但她从来都是丈夫创业的默默支持者,就像当年丈夫决定辞职的时候一样,她也怀疑过,但还是同意了。还是那一句:“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

这个冬天,上山的柏油路上往返次数最多的就是肖明星,他开始在大炉厂村种植冬桃。那些日子是所谓的“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从挖塘到运种苗、从栽种到培土、从浇水到施肥,他都是要手把手地教请来的工人。大年三十傍晚,年夜饭的馨香早早地从村子里飘出来,家家户户充满欢声笑语,就连山山水水沉浸在过年祥和的气氛里。肖明星和妻子毕晓芳种下最后一棵冬桃苗,坐在坡顶看着150多亩冬桃基地,心情和山势一样跌宕起伏,一次创业的开始,也让他们充满无比的幸福感。

这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春节。别人享受春节团员的乐趣,而肖明星和妻子依然每天在路上往返,他们得能新植的冬桃树浇水。回忆那个过程,他还是十分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油路,不要说每天往返几次,就是上山一次都让人后怕。”

2017年的日历刚刚翻开,肖明星的冬桃园有收成了。一车车鲜艳夺目的冬桃从大炉厂的山上运出来,马上就成为这个冬天水果市场最引人的亮点。村支书林正强说:“过去大炉厂的水果大多腐烂在树下,现在能很快地运下山,变成钱。”

当然,有了油路的便利条件,肖明星并不满足于冬桃种植了,他把目光投到土特产品的开发上,现在城里人最头疼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肖明星决定开发大炉厂的生态食品。经他与村支书林正强商议,大炉厂村的金场坝是一个最她的生态养殖地。2016年底,他开始在这里建生态猪和生态山地鸡养殖基地,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肖明星说:“我要在这里建成最好的生态种植、养殖基地,让人们能吃上生态产品。”他告诉我,还要扩大种植和养殖,尽可能与群众建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产业做大,就需要更多的工人,荒田组的杨荣立刻加入进来,夫妻二人在养殖厂务工,仅2017年就收入3.8万元,原来贫困的家庭彻底脱贫了。对面我,他还是有些不自然,许久才说:“别人到外地打工,荒废了家业,我在这打工,有空就打理自己的家,知足了。”肖明星就是以这样的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这就是一个追梦者的心声,他的梦随着大炉厂、大岩房柏油路的畅通而延伸。

 2.李贵山的获奖

对大炉厂的柏油路,李贵山盼望了15年。他说:“从我来到大炉厂做产业那天起,做梦都想有一天能彻底解决交通运输的问题,做了15年的梦,当今天这个梦想成真的的时候,又像在做另一个梦。”

坐在我对面,李贵山就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从他的言谈举止中看不出,他的人生充满着传奇和追求。他家在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毛家寨小组,算起来是我的同乡,和他在一起创业的,还有我的初中的同学张仕宠和张从奇,这就让我们的交谈非常容易。乌木龙乡是一个典型的高海拔山区乡,关于这里的自然生产环境,群众用这样两句俗语“种一山坡,收一土锅”,说的是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再加上坡度大,种玉米水稻收成低;又说“一只母鸡能背三个玉米棒子”,并不是说这只母鸡力气大,而是形容高海拔地区玉米棒子太小,一只母鸡能背三个。穷则思恋,这话用在李贵山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李贵山回忆自己的人生路时,1998年春天是一个起点。他跟往年春天一样,到山上采野菜到上街卖,有时候也从乡街收购一些,运到永德县或者临沧卖,但由于量太少,拖拉机农用车运输成本高,这个野菜丰收的季节也是挣不到多少钱。有一天,他独自上到毛家寨背后的山上,原本是无所事事才上山的,可是当他看到嫩绿的山蕨菜正在遍地生长,山岗已经几乎一夜间就被蕨苗覆盖,突然发现,自己真是一个“怀抱金盆的乞讨者”。这么多的蕨菜,就是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啊!如果开发出来,那就真的找到一条生财之道了。

科学对对蕨类植物的功效这样描述:蕨类是一种再生植物,大多数是生于山区的多年生草本,在经济上有多种用途,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药用:蕨类植物中,有许多种类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的用于医药上,能治疗各种疾病,如杉蔓石松能祛风湿,舒筋活血;节节草能治化脓性骨髓炎;乌蕨可治菌痢、急性肠炎,长柄石韦可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绵马鳞毛蕨和其许多近亲种可治牛羊的肝蛭病等;二是食用:蕨类植物可供食用的种类也多,如在幼嫩时可做菜蔬的有蕨菜,不但鲜时做菜用,亦可加工成干菜,以供食用;许多蕨类植物的地下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供食用。

乌木龙的山坡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蕨菜。只要春风轻轻一吹,再来上一场小雨,嫩蕨草便肆意生长,满山遍洼,蕨菜飘香。李贵山走出乌木龙乡,到外面寻找市场。终于与艾高进出口公司和云南高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并签订了供货合同,开始大量收购鲜蕨菜。

2000年,乌木龙的鲜蕨菜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量,李贵山决定开发新的基地。过完春节,他来到大炉厂村,突然就被迷住了。大炉厂村的金场坝,几万亩的山坡起伏漫延,而山坡全部被蕨草覆盖着,一眼望不到边,这是多大的生态食品资源。但是,也有难题不断地出现在他面前,首先就是交通运输问题。当时,要从大炉厂往大雪山乡方向运输蕨菜是不可能的,因为山坡陡峭,而所有的蕨菜都得顾马帮运输,这样就只能将收购的蕨菜运往班卡乡,再从班卡乡转运到乌木龙进行加工,这样运输成本高不算,还带着很大的风险。但是,一切都难不住李贵山,他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从群众手里租了2300多亩只长蕨草的荒山,承包了3200多亩荒山,他向群众宣传收购蕨菜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会把这些蕨菜卖出去换成钱,有的人甚至讥讽他“我看他就是想发财想疯了,这山上长的是蕨草,而不是钱。”从这个春天开始,李贵山请这些山地的主人帮着采蕨菜,他给群众的利益模式是“我付钱租你的荒山,你还能到租给我的荒山里采蕨菜卖给我,我还为你提供技术和加工。”

交通运输一直困扰着李贵山。几十吨的干蕨菜得靠马帮驮出去,雨季来临还有很多蕨菜无法运出去,堆在山上就成了肥料。后来,终于有一条土路通进了大炉厂,可是只也有拖拉机勉强进出,由于路况太差,运输一直影响着蕨菜的收购量。2017年1月17日(阴历是二0一六年十二月),柏油路终于铺进了大炉厂,李贵山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这一年,李贵山扩大了经营。免费为上山采蕨菜的群众搭建简易棚,让他们免费在自己的承包山里采,所有采到的蕨菜一律按最好的价格收购,许多人家从他这里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刚刚过完春节,李老水一家3口早早就来到金场坝,在李贵山的帮助下,搭建帐棚,做采蕨菜的准备工作。李老水家在班卡乡三岔沟村,每年都要到金场坝采蕨菜,几年如一日,现在他和其他群众一样,已经成为李贵山的好朋友。在采访中,李老水高兴地对我说:“是李贵山将金场坝的草变成了宝,让群众跟着他发财,仅2017年,我家采蕨菜就收入42000多元,这对于我们山区的人来说,打通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李贵山坐在旁边,只是谦和地笑笑说:“大家应该共同感谢帮助云南省公路局,是他们把柏油路修好了,我才有机会扩大经营规模,不然这山里的宝就变成了草。”

李贵山告诉我,仅2017年,他在大炉厂片区收购的干蕨菜就达75吨,每吨26000元,仅大炉厂片区就支付收购干蕨菜款就达195万元。还是他那句话“如果没有油路,这里的宝就是草。”

我们到来的时候,李贵山又开始了新一轮蕨菜收购准备工作,现在油路建成了,他所有的困难和问题也都解决了,这是他在大炉厂获得最大的奖励。

 3.林正强的感言

“对云南省公路局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有千千万万句感谢的话,就是说不出来,你就多替我们说说吧。”这是大炉厂村支书的肺腑之言。黄昏已经从山下往大雪山顶漫延而上,雄伟的大雪山静静地守候着最后的余晖。坐在我对面,他大雪山一样憨厚的表情和言辞也感动了我。

林正强和我是多年的朋友了,提起大炉厂村交通历史的发展过程,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作为地地道道的大炉厂村人,他也为交通问题的困扰彷徨过,无奈过,甚至伤心过。1988年,是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当他穿上军装沿着山路徒步走出大炉厂村,回望村庄的时候,说不出心中的酸楚。而几年后,他复员回到家乡,觉得家乡就像被一堵高墙拦在了世界之外,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到大雪山乡政府所在地孟旨开起餐馆。那时候,他凭着自己的朴实和真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小老板当得很是有滋有味。2005年,没想到在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时候,村民主动提出让他回村委会任职。

那是几个非常考验人的日日夜夜,开着食馆做着生意,当着小老板,也用不着太操心,生活舒舒坦坦,如果回到大炉厂村委会,食馆就得关门,自己还要承担许多责任,就像自己肩上扛着一副担子,哪头重哪头轻只有用良心衡量,乡亲们的信任和期待,让他选择了回大炉厂村。从到村委会上任那天开始,他就为了大炉厂村的发展四处奔波,但是毕竟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的速度还是很慢。当然,作为村支书,最让他焦虑的是交通问题。特别是有一年夏天,村里一个年轻人骑摩托车,因路滑摔下山沟而死,听到他的家人呼天喊地的哭声时,他的心都碎了。安慰是没有用的,他在谴责自己的同时,发誓在自己的任期内,一定要想法把大炉厂的交通问题解决了。

2015年8月,全国的脱贫攻坚进入攻坚阶段,云南省公路局的挂钩帮扶点被调整到大炉厂村和曼来村,给大炉厂村和林正强带来了希望。从进入公路改造建设规划那天开始,他就没有了白天黑夜之分,与云南省公路局的驻村工作队员日夜奋战。

现在,一条油路彩虹般飞上大雪山,一夜之间把大炉厂村与世界的距离拉近了,发展的大门打开了。

大雪山,是自然生态的宝库,也是动村物生长的家园。在诗人们意念中水冷草枯、无比萧条的冬天,大雪山的山山岭岭依然郁郁葱葱,特别是满山红艳艳的樱桃花,让这里的冬天生出无限的春光;北方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杜鹃花已经在大雪山上灿烂地漫延,红的如火,白的如雪……这个时节的大雪山,仿佛穿上上一件五彩礼服,一派生机勃勃。

林正强的灵感也被激活了。大炉厂是一个完全没有污染的地方,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朴实的民风民俗,有生态的土特产品,这就是人类最理想的家园,如果能开发出来,是一个旅游度假、观赏大自然风光、品尝生态食品的最佳圣地。他依托山水,在一片原始森林间建成了山间小湖,山拥抱着水,水滋养着山,七彩的杜鹃花在湖畔轰轰烈烈地开放,蓝天白云伸手可及,山光湖色扑面而来,俨然是一幅完善的风景画。画家李顺平和何新国深深陶醉在其间,挥毫动情的画笔,当即创作了几幅作品。摄影家李晓萍拍摄了这里的风光。诗人张伟锋灵感一动,写下了:

林正强开发生态旅游的序幕拉开了。

“春暖花开”这个成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感觉很空洞无力,但是放到大炉厂的金场坝突然就具体了,鲜艳的杜鹃花从山顶漫下山谷,又从山谷爬上山坡,花的海洋花的波浪此起彼伏,连太阳也流连忘返。就是这样迷人的风景,迎来了2018年3月22日的“大雪山七彩杜鹃花节”。一大早,山上的气氛就非凡地热烈,四面八方的旅客蜂拥而来,花的海洋,人的海洋,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大炉厂终于走了困窘,揭开了面纱。

林正强在开幕式上的致词时说:“今天我们能迎来四方贵客,首先要感谢省公路局帮我们修建了柏油路,如果没有这条柏油路,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七彩杜鹃花节,但是今天的七彩杜鹃花节只是一个开始,在省公路局和各相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相信大炉厂脱贫致富的步伐会更快,大炉厂的明天会更美好!”

 4.李任从的回巢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再加一身汗,这样的日子过得辛酸。”这是大炉厂村村民李任从人生的真切体验。他家与所有的大炉厂人家一样,过的是出门下山、回家爬坡的日子。

五年前,李任从终于忍受不住这样的煎熬,来到乡政府所在地孟旨,开始做生意过生活,随着生意顺畅,他已经打算在附近买地基建房,安家落户,过自己的小日子了。村支书林正强多次做他的工作,让他回到大炉厂发展,也带动部分群众一起发展,他一直就是那句话:“除非有一天大炉厂公路修好了,不然怎么回去过日子”。这句话变成现实了,自从2015年11月大炉厂的柏油路开工修建以来,他经常会去看施工现场,有时候也帮着打下手。

2017年1月17日,大炉厂村实现了通油路的梦,李任从和所有的群众一样兴奋,当他驾车回到大炉厂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村支书林正强,对他说:“以前由于交通不方便,现在省公路局把柏油路修到家门口了,我要在村里建房,发展自己的产业。”

经过一番策划,他在云南省公路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而且还带动邻居一起行动起来,也有老人思想意识落后,说一些风凉话:“我们祖祖辈辈就是种粮食和养殖鸡猪,没有人发富过。”李任从坚信,交通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自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奇迹。

李任从就这样回巢了。

 5.字庆舟的愿景

俗话说靠山吃山,这也大岩房人的生活写照,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大岩房村隐藏在是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的腹地,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旎,群众喝的是清澈的山泉。在这里,每一处风景,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解放以前,出入这里的是马帮,而且不管从什么地方出入,需要四天的时间,这就是另一个世界了。由于交通不便,一度是当年旧县长罗绍文家的私庄地,又是大股土匪藏身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几次激烈的“大雪山剿匪”战斗,激烈的战斗中,英雄辈出。在历史上书写了重重的一笔。历史沧桑,在永德县,只要提到大岩房村,人们就望而生畏,一句话:“到大岩房村,只有翻不完的山,蹚不完的沟,过不完的原始森林。”在漫长的几十年里,乡里的干部要到大岩房村下乡,或者村里的干部要到乡政府开会办事,需要备足两天的干粮,不然回不来。

那些封闭的岁月,一代又一代人怀着通路的梦想老去,尽管进入新世纪控了一条土路,也是一年难得有几天通畅的日子,让生活在这里的1560多群众吃尽了交通不便的苦。大寨上一组的字庆舟更为此叫苦连天。俗话说靠山吃山,大岩房村因紧靠大雪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有树龄300多年以上的古茶树,茶叶品质优良,但就是因为交通闭塞,这些资源白白浪费了。他就地取材,一心想把这些资源盘活,也为群众创造经济价值,于是开始办茶叶加工初制所,搞茶叶加工。但那个时候,字庆舟制的茶叶,要靠马帮运往大雪山乡政府所在地,才能再往外销,仅马帮从大岩房村到大雪山乡政府所在地这一往返,就需要四天。字庆舟也向外面的茶商讲大岩房村的优质古树茶,只要提到交通,人们就只有摇头的份,谁愿意到这深山里发展产业呢?苦的不是别人,就是字庆舟和群众。

2015年,挂钩大炉厂村和曼来村的云南省公路局领导开始规划通往大炉厂村的油路工程,这可是让大岩房村的群众着急了,因为大岩房村不在云南省公路局的挂钩范围内。但省公路局领导深切地牵挂着这里的每一个群众,黄玉峰书记和陈跃局长多次进入大岩房现场调研,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疾苦,决定将从大炉厂村到大岩房村同时列入项目建设。

字庆舟和这里的群众欢呼了,几代人的梦终于得以实现,大山深处的大岩房村不再遥远了。油路宣布开通的那天,字庆舟在自家门口放了一串长长的鞭炮。接下来就是开发大岩房村资源,他和妻子王英把原来的茶叶小手式作坊进行扩大,以大岩房村古树茶为原料,正式开办了古树茶厂,生产和经销古树茶,他们的茶厂吸纳了大批来自北京、广舟、甚至韩国的茶商,他们制出来茶叶价格也从2015年的10多元1市斤上升到2018年80元1市斤。

2017年以来,春茶上市之前,原来无人问津的大岩房村热闹起来了,豪华轿车载着一拨一拨的外省茶商进来。最让他难忘的是2018年春节,28个来自不同省份的茶商提前进大岩房村进行考察预订古树茶,而且他们这一进来就不想出去了,字庆舟全家过了最庞大队伍的春节。

2018年,字庆舟的茶厂仅春茶就销售了30多吨,自己增加收入也带动群众增加收入,他很感激地说:“柏油路通了,大岩房村群众的一只鸡、一棵菜都值钱了,为些生态产品流出去,票子流进来,大山深处的大岩房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

足迹在雪山下闪光

 在大雪山乡大炉厂村和曼来村的村村寨寨、田边地头,一个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感动着每个黎明和黄昏,也感动着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他们用双脚丈量着每一条道路,用真情温暖着每一个贫困家庭,冬天因此而变得温暖,雪山因此而变得生动。他们就是云南省公路局派驻大炉厂村和曼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队员,自2015年挂钩帮扶永德县大雪山乡以来,云南省公路局先后向两个村派出37名驻村工作队员,而每个工作队员在雪山上写下了感人的一笔。

 1.姚亚平的深度牵挂

“姚总队长是个责任心和事业心极强的女人,她对大雪山人民牵挂和关怀感动了每个干部和群众。”

这是大雪山乡党委书记祁云山的话。

俗话说群众心里有一杆称,姚亚平在永德县担任脱贫攻坚工作队总队长的时间里,用实际行动求证了这句话。“姚总队长”这个特定的名称成了姚亚平在永德县广大群众口中的代名词,从大雪山乡大炉厂村和曼来村的群众口中传出来,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只要提到这个称谓,大炉厂村和曼来村的群众仿佛就看到了希望之光。

姚亚平已经50多岁了,这个年龄,在许多工作单位已经是“老资格”,按理说应该是做做业务,然后等待退休,享受生活。但是,姚亚平不是这样的人,她是一个实干家。2018年2月,云南省公路局要选派到永德大雪山的脱贫攻坚工作队,谁都知道脱贫攻坚任务多么繁重,而且对于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还比较艰苦的大雪山乡,工作和生活都有诸多困难。她毅然选择了深入扶贫挂钩点当工作队,家人和同事也当心她的身体,但是从来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退半步,这是多么强大的力量支撑,她告诉我:“这种力量是从父亲那里传递过来的。”姚亚平到永德县后,被任命为中共永德县委副书记、脱贫工作队总队长,这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她肩上,她扛起的已经不是重担,而是永德特别是大雪山脱贫历史和群众改变现实生存命运的使命。

永德是一个山区县,村寨在深山峡谷中星罗棋布,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不辱使命,奋战脱贫”是姚亚平的誓言。从驻进永德县那天开始,姚亚平就开始用足迹连起了自己的扶贫路,用自己的真情贴近群众,她很少听汇报,时常走到村寨和群众中了解情况;她没有豪言壮语,却脚踏实地地为群众脱贫流血流汗。刚刚到永德县就任,她就深入到一直牵挂的大雪山乡大炉厂村和曼来村,从安居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到经济产业发展,在心中列出一本脱贫攻坚的帐目,一项一项地进行落实。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最坚强支撑,也是姚亚平最关心的问题。当她得知永德沃野农业开发公司在曼来村规划种植中药材白芨的时候,眼前仿佛闪出了一片亮光,她先从网上查看了白芨的功效和用途,发现这是传统的中药里许多配方里不可缺少的一味,她又从群众中了解具体的生产情况,觉得这是大雪山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又符合生态产业发展的最佳产业。她找到公司负责人李小娟,规划白芨种植。

曼来村的老灰坝,地处大雪山自然保护区边缘,背后了层层叠叠的茫茫原始森林,万丈岩瀑布在对面是冲天而下,山水秀丽,是大雪山自然保护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多年来吸引了摄影家和画家,仰头向上看,远处更高的山上又一道瀑布飞泻而下,蓝天白云、山青水秀,北京画家崔国生看到这两道瀑布时,惊奇地发出疑问:“这么高的山,流不尽的水到底从哪里来呢?”但是,姚亚平现在不是来看风景的,她是来考察白芨产业的,是为脱贫攻坚寻找支撑力而来的。从曼来村委会所在地到老灰坝只有5公里,但是由于这里地处深山,历史以来群众用来种植包谷,进到基地的路要经过几处悬崖峭壁,而且只是生产用的土路,只要落几点雨就无法进出。姚亚平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老灰坝,与李小娟共同规划白芨产业。这5 公里的挂山路成了她心头的结,如果公里畅通,这里将成为一个集产业、旅游为一体的美丽景点。她回到省公路局汇报,得到局领导的肯定,在没有项目的前提下,经过多方协调,达成了多部门联合共建老灰坝产业路的共识,一个美好的愿景终于在她的努力下启航。

在曼来村,2018年的7月1日永远刻入了93岁高龄的老党员罗召娣老人的生命。在脱贫攻坚中,姚亚平最牵挂的就是贫困户和老党员的生活。7月1日,进入雨季以后,是大雪山乡许多进村道路受地质和雨量影响,而且由于海拔高,村寨包裹在雨雾之中,进出村寨比较困难。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姚亚平,在举国欢庆建党97周年之际,她来到大雪山乡曼来村和大炉厂村,看望困难党员和深度贫困户。

93岁高龄的罗召娣老人已经有61年党龄的老党员,由于年高,身体自然产生了许多毛病,已经长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家人照顾,姚亚平来到她的床前,了解了老人的生活状态,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给老人。老人没能用语言表达感激之情,但她颤弱的眼神已经表达了心声。姚亚平反复叮嘱驻村队员,要他们想办法给老人买个轮椅,方便的时候让老人也到外面晒晒太阳。离开的时候,罗召娣老人拉着姚亚平的手,流下了感动的泪。

一路奔波,姚亚平已经将疲惫和辛苦置之度外。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的心里装着的是老党员,从曼来村的罗召娣出来,她又直奔大炉厂村。在大炉厂村,64岁的余三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优秀的退伍老兵,自退伍后他不给政府添麻烦,不给子女增负担,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自食其力,给村里树立了勤劳持家的好榜样。姚亚平走进余三家,她也为余三的精神所感动,拉拉家常,谈谈心,把心与心拉近,姚亚平的到来,让他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余三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一定会起好带头模范作用,当好建设美丽家园的模范标兵。”

别人的困难和痛苦是在生活上,却痛在姚亚平的心上,曼来村的罗从香、罗开顺,大炉厂村的李老培等等,他们并不知道姚亚平的名字,也没有很必要知道她的这个名字,但“姚总队长”的关心已经深深铬在他们心里。当姚亚平走进曼来村罗从香家,夫妻2人已经不拿“姚总队长”当外人了。生活只是生发出许多意外,这个家庭也很特殊,丈夫残疾多年,妻子患有严重的疾病,全家基本上失去劳动力,家庭生活较为困难,看到他们的情况,姚亚平心像针扎一般痛,但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失去劳动力的情况下,就需要政策上的扶持,她详细询问享受相关医疗保障的情况,要求找足政策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姚亚平每次到大雪山,总是放不下任何一个困难户。这一天,她再次走进罗开顺家。罗开顺通过参加省公路局帮扶的汽车修理培训,回家办起了修理厂,2017年底就已经脱贫。却不料2018年5月,祸从天降,孙子罗梦诚被确诊患有唐氏综合症,加之其他因素,整个家庭又陷入贫困的境地。了解到这些情况,姚亚平现场指导重新制定帮扶计划,要求乡政府、村委会和合作社,帮助解决罗开顺家后续发展难题,以一对一的方式把扶贫扶到关键节点上。

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姚亚平只是平静地说:“我所做的不值得一提,但我从内心里希望每个家庭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2.刘增祥的时间表

在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里,时间是松弛的,而对于云南省公路局派驻曼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刘增祥来说,时间是挤出来的。从进入曼来村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把时间表刻在了心上。

2017年5月20日,是刘增祥激动的日,因为他的孩子出生了,而这也是他自己3月13日驻进曼来村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当他看到躺在襁褓中的孩子,激动和喜悦之情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当他看到产后身体虚弱的妻子,愧疚之心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他握住妻子的手,从她惨白的脸上绽开的笑容里,明白了给予自己工作上支持的巨大力量。当他接到省公路局派驻扶贫挂钩点——永德县大雪山乡工作队通知的时候,心里感觉被悬起来,毕竟妻子因预产期临近,行动十分不便,作为丈夫,在这个时候离开妻子,怎么能忍心呢?而且他也是因需要照顾家庭,才从临沧公路局调回到大理公路局工作的,妻子在公安局工作,虽然调回大理,也是分多聚少。但是,对于有很强工作责任心的刘增祥来说,服从安排是他的工作准则,况且自己又曾在临沧公路局镇康分局工作,熟知那里的民风民俗,也算是半个家乡了,与其他工作队员相比,他是回乡为家乡服务,义不容辞。虽然各自工作繁忙,但妻子是他背后巨大的支撑力量。就在这股力量的支撑下,他离开了妻子和即将面世的孩子,又从大理回到临沧,驻进了曼来村,并且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刘增祥的肩上扛起了一副重担,一边是驻村工作,一边是远在大理的妻子和家庭。根据农村的生活实际,他把时间分成几个部分:白天,他和其他驻村队员、村委会干部研究工作,到村子里查看安居房建设情况;早晨和晚上,利用群众休息的时间,又到农户家走访,每天回到村委会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也就在这样的深夜,他才有时间给妻子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也给妻子报一声平安,在温暖中入眠。

刘增祥是一个不能让时间空一秒的人,进村以后,他就带着工作队员走访群众,每到一户群众家,他都像亲人一样,一年时间里,他无数次走访,离村委会最远的村子他走访得最多,风吹山小组的高保昌说:“刘书记的我们建房期间,每隔几天就要来看望一次,真正把我们放在心上。”

7月11日,在刘增祥的驻村日记里,注定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们刚刚入户走访归来,得知高寨组的贫困户字老二的妻子去世了,而字老二是省局刘峻薇的挂钩户,之前刘增祥也多次到他家走访,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他的妻子久病,孩子在外打工,生活比较困难,也给了他不少帮助。每一个群众都是自己的亲人,这就是刘增祥的真情,他带上陶世华等干部,前往字老二家表示慰问。高寨组是一个易地搬迁点,当时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加之是阴雨绵绵,车辆无法到达。他们一步一滑地步行了个半小时,到达字老二家时,已经是一身泥浆。字老二深深被感动了,他拉着刘增祥的手,说不尽感激的话。刘增祥对他说:“你要节哀顺变,打起精神把生活过好,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在他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字老二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迈开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曼来村的每一条小路上都留下刘增祥的密集的足迹,每一户贫困户的家都有他的高大的身影,每一片庄稼地都有他的深情目光。每天上坡下坎是家常便饭,一身泥一身汗是对每个日子的奖励。

刘增祥的驻村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他还在为曼来村的脱贫攻坚奋战,他驻村工作的时间表还没有被填满,一切还在行进中。

 3.龚灿的多重印记

我是在位于大雪山乡的临翔局公路管理所见到龚灿的,他刚刚从自己驻的曼来村下来,曼来村离公路管理20多公里,虽然已经是硬板路,但毕竟山坡陡峭,公路盘山而行,在这样的山路上往返,实为不易。我问龚灿累不累?龚灿淡淡一笑说:“已经习惯了,谈不上累不累。”从他的平静的表情里,我看得出他是真正成为了“大雪山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自的人生经历,龚灿虽然刚刚才满30岁,但看上去已经很稳重,说话办事条理清晰。他大学毕业后,曾经在保险公司工作,2016年考入云南省公路局,报到后,按照云南省公路局“让年轻人到基层一线锻炼”的要求,他于2016年12月被安排到怒江州卢水县跃进桥公路管理所,之后又到昆明市宜良分局的小渡口公路管理所工作,开始自己新的人生历程。2017年2月,全国脱贫大会战的序幕拉开,龚灿被下派到永德县大雪山乡曼来村任驻村工作队员。用龚灿自己的话说,他家是“三口人三个家庭”,自己在大雪山,妻子在晋宁区任教,1岁多的孩子送昭通老家,一家三口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

龚灿和其他队员一样,几乎每天都要进村入户,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每一条村组道路。他到来的时候,正值建档立卡户安居房建设高潮期,他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山路上。曼来村的嘎纳组离村委会有10 多公里,刚刚到村里报到后,3月22日,他就和两名工作队员来到这个小组。这个小组大多数建档立卡户正在启动安居房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龚灿走进罗文昌家的建房现场,他家属于政府兜底建房,正在安装钢架,龚灿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及建设情况,动员他要加快进度,保证雨季来临之前建好房子。在李志明家,基础部分已经完成,他走到里面,查看了房子的格局和安全程度,并对建房质量提出了要求。

高寨组的罗六家是龚灿的挂钩帮扶农户,而高寨组原来居住在海拔2300多米的地方,水电路难以解决,经县乡研究,只能为易地扶贫搬迁,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龚灿第一次到他家走访还是2016年,现在自己作为驻村工作队员,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家访。在政府统一规划中,他家的住房建设已经完工了。龚灿又给他们送去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罗六说:“我们这山高路远的,但龚灿始终惦记着我家的生活,哪怕是雨季天,他都要来看望我们。”

龚灿说曼来村就是自己的家。2017年6月,龚灿和其他两名队员到上海交大培训,此时正值曼来村安居房的攻坚期,他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在昆明机场,只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又匆匆踏上了前往永德的路。真实体会了“过家门而不入”的心境,好在妻子一直在背后支持着他的工作,对于三口之家有“三个家”从来不抱怨。一年时间里,他只回过家五次,每次回家小聚,妻子只是说,又晒黑了;而每次都短暂团聚后,回曼来村的工作岗位时,妻子只是叮嘱他,一定要注意安全。

龚灿的辛苦却换来了曼来村群众的幸福生活。

 4.陶世华的心灵撼动

走过才知道路有多远,体验过才知道幸福有多么珍贵。这是陶世华在大雪山乡曼来村驻村感言。他说的路是自己走的路,他说的幸福是大炉厂群众的幸福。

陶世华在红河州公路局工作,之前他甚至没有听说过永德县大雪山乡,更没有想到会来到大雪山参加脱贫攻坚,当任曼来村驻村工作队员。但是,当他和其他队员走进大雪山的时候,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这时候,他的孩子刚刚只上幼儿园,妻子要上班还得接送孩子,确实也够辛苦的。在谈到家庭和工作关系的时候,陶世华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困难,而我家的困难只是小困难,脱贫攻坚才是大事,我自己的小困难怎么能与脱贫攻坚相比呢?再说,这也是我接地气的好机会。”

陶世华的这句话是说出了所有驻村工作队员的心声。驻进村的那天开始,他就把曼来村当自己的家,与乡村干部和其他队员深扎群众之中,为群众谋发展。

群众有安居房住,是脱贫的基本的条件。陶世华刚刚进村,就开始入户,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为自己的驻村工作打基础。在嘎纳组,他除了在面上走访,又选择重点进入了几户农户家,就像面对亲人一样,从粮食生产到经济产业发展,从柴米油盐到家庭成员情况,一项一项询问,并做好笔记,把每户人家的温饱冷暖装进心里。我在采访这个小组的张双平时,提到陶世华,他就伸出大拇指说:“我知道他是从红河来的,虽然我不知道红河在哪里,但陶世华能来到我们曼来村,而且一扎就是两年,仅我家他就来了四次。”2016年2月,陶世华来到张双平,当时张双平家还住在破旧的老屋里,陶世华走进去,屋里又暗得几乎看不清人影,问及安居房建设时,张双平还是有些为难,因为家里实在建不起房子。陶世华说:“每户困难群众都要有安居房住,这是国家的脱贫攻坚最基本的政策,必须迎难而上,先把房子建好,再发展产业,脱贫就有希望了。”

几经动员,张双平的安居房建设终于启动了,这就让他感到欣慰。而这样的农户不仅仅是张双平家,还有苦竹棚的李七德家、大寨子组的李八四家……

2017年2月,春节刚刚过去,节日的喜悦气氛还没有散尽,曼来村村组公路建设正热火朝天,陶世华还又告别了亲人,从红河辗转回到曼来村。一回到村里,他就到施工现场查看村组公路建设,每一个路段,他都要对路面宽度、平坦度,以及路面砂石的铺设厚度进行测试,并于施工方进行技术上的讲解。5月4日对几段村组路进行验收,陶世华就路面和涵洞等工程的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参与验收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同意他提出的问题,要求施工方进行整改。

这就是陶世华在曼来村的点点滴滴工作和生活,但是每一天都给他带来震撼,也让他收获了另一种幸福人生。

 5.余治虎的强大驱动力

每当夜晚来临,大雪山曼来村沉入一种野性的安静之中。这个时候,余治虎的电话会如期响起,电话那边传来的除了父亲、妻子关切的问候之外,还有1岁多的小儿子刚刚发准的那声“爸爸”,而每当听到儿子稚嫩的声音,他的鼻子就一阵一阵发酸。但是,每当森林里的鸟把黎明催醒的时候,他和所有的驻村工作队员一样,在一种来自内心的强大驱动力促动下,奔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组合,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这个组合,况且余治虎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他的身后有几双明亮的眼睛,这个家庭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自己工作单位是昆明市富民县公路分局,妻子刘洪丽在昆明延安医院上班,那也是个没白天黑夜的工作,85岁高龄的父亲,刚刚小升初的女儿余欣洁,还有1岁多的儿子,缺一个人照顾都让他放不下心。但是,就是这种内心强大的驱动力让他来到了大雪山。

富民县公路分局传达完参加省局的脱贫攻坚工作精神后,余治虎主动报名。那时候,永德县大雪山乡对他这个家庭的每个人来说,就像一个遥远的梦,但是没有一个人阻止他。父亲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出生入死走过来的老兵,他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祖国的安稳和人民的幸福,对余治虎选择他鼎力支持。妻子刘洪丽知道,丈夫的这一选择意味着自己肩上的担子将加重,但是她用女人柔软的双肩,默默地担起了这副重担。

来到大雪山下的曼来村,虽然距离遥远,但余治虎的心很快就溶入了这片土地,溶入了这里的群众生活。面对第一个贫困群众,他的内心疼痛万分。2月28日,是他驻村后的第一次走访贫困户,他和村干部来到离村委会驻地8公里的嘎那小组。嘎那小组和雪山下所有的村寨一样,“地无三尺平”。在贫困户吴先发家,余治虎真实地了解了他们家的生产生活,动员他们建好安居房后发展产业。李老明家是一个特殊家庭,两个孩子智力有障碍,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但是,他也被他们坚强的意志所打动,主动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对于从城里来的驻村工作队员来说,这里度过的每一天是难忘的。3月21日,余治虎和另外4名工作队员到马鹿山小组去走访,突然遇到道路边坡塌方,几个人绕道而行,回到村委会已经是深夜了。

4月下旬,为了方便村民的出行,计划将硬化道路入户到家门口,余治虎4人连续3天从早到晚到各村组测量道路情况,被火辣的太阳照射基本都被太阳灼伤,晒黑不说还脱了好几层皮。最让余治虎他们难忘的是到群众家入户调查,因白天群众在外干农活,只能夜晚去走访,许多村寨离村委会较远,他们基本上是走夜路,因村里的路况复杂,弄的好几次差点迷路。在采访中,余治虎感慨地说:“驻村的日子里,我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每天我们每个工作队员都在为群众脱贫而努力。”这是真实的肺腑之言,也是余治虎他们驻村的真实写照。

 6.郝劲舟的具象策略

“扶贫是要有产业支撑的,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这是云南省公路局派驻曼来村第一书记郝劲舟的真实体验。

郝劲舟第一次来到大雪山是2016年的11月,当他走进自己的结对帮扶户鲁绍军家时,有一种莫名的酸楚,鲁绍军作为家里的小儿子,按当地的习俗,他和父母同住在破旧的木屋下。但是从鲁绍军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勤劳的人,只要勤劳就什么都好办了。他认真地了解鲁绍军家的生产生活情况,把每一块耕地都了解清楚,和他家一起制定了脱贫的规划,在鲁绍军家现有的生产资料基础上,以种植业为养殖业为主,这才是适宜当地和他们家庭实际的产业。在他的指导下,鲁绍军改变传统种植包谷的模式,科学种植高产草料,在家里养殖猪和牛,实现了原料和养殖系统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17年底走出了贫困线。

郝劲舟是个有责任担当的人,自从到曼来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就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之前,他所面对的只是结对帮扶户脱贫致富,现在他面对的是整个曼来村的脱贫攻坚,每天他都带着驻村工作队员进村入户,跟着农户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土地资源。经过对曼来村海拔和气候情况分析,做出了发展规划:山下以种植甘蔗、坚果为主,山上以种植水果和药材为主。

为了帮助曼来村寻找脱贫致富的产业,2018年4月郝劲舟到昭通市考察苹果种植产业。他在昭通详细了解苹果种植和销售情况,把昭通的土壤、气候与大雪山作对比,并进行了分析。任何一个产业,毕竟关乎群众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如果稍有不慎,不但帮不到群众,还会给群众带来损失。郝劲舟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又到昆明请专家帮助技术上的指导,稳步推进这个产业的落地。

大雪山乡的大部分村寨都在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自然资源丰富,野鸡野猪与家养的鸡猪混在一起,当地群众依托这得天独厚的资源,进行杂交鸡猪和野生蜜蜂养殖。有了这样生态的产品,销路又是一个问题,为了推广大雪山的生态产品,郝劲舟又带着自己购买的野生蜂蜜前往贵州,请专家鉴定,考察蜂蜜的销路,努力将大雪山的生态产品推出向市场,为群众找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让群众真正实现脱贫。郝劲舟带着工作队员多次到白芨基地进行考察,与公司的李小娟交流白芨种植及销售渠道。由于进基地的道路刚刚开挖出来,基本上只是毛路,只要稍下一点雨,车辆就无法进出,为了了解白芨种植的各个环节和各时节的生长情况,郝劲舟常常穿上雨鞋,徒步前往永德活森农业开发公司在老灰坝的白芨基地,并做了白芨各介时间段的生长记录。

郝劲舟想群众所想,他把白芨产业向省公路局派驻永德县的脱贫攻坚工作队总队长姚亚平汇报,并陪同姚总队长一起考察,帮助公司分析基地建设和产品销售,为了把这个产业做大,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把生态产业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形成原生态的大产业。

为了大雪山群众的脱贫致富,郝劲舟的足迹遍布雪山的山山岭岭,用自己的双脚踩出了一条条群众的致富路。(何增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