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临界点

纪实

 镇康,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当中缅边境门户。与缅甸果敢县东界犬牙交错,唇齿相连,国境县南北蜿蜒绵亘近百公里。当下,维稳固边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镇康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民一心,在脱贫攻坚这条道路上,向党和国家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临界点

                 ——镇康脱贫攻坚纪实

/方青  徐瑞平

 

红旗耀边关

三担白米三担糠,

驮起白米去镇康。

镇康爱我小白米,

我爱镇康好姑娘。

这是流传至今的一首赶马调,调子里说到的镇康,过去是马帮必经之地,时至今日,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的西南边境县城。

镇康,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临沧地区西部,地当中缅边境门户……县境四周,北望龙陵,南及耿马,东邻永德,西与缅甸果敢县东界犬牙交错,唇齿相连,国境县南北蜿蜒绵亘近百公里。县域古为西南丝路通道,今为对外开放的内陆窗口。国境线长100公里,分布着1个国家级口岸和6个边民互市点。镇康县是一个集边疆、边境、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县份。(《镇康县志》)。镇康县1994年被列为过家级贫困县,2001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被列为国家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

镇康历史悠久,淌河洞旧时器文化证明,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即有人类在南捧河流域繁衍生息。西汉铁制古战刀的出土,让人联想到两千多年前这里的烽烟战火、金戈铁马。

怒江,东起老蒋水南碰河口,西止章奎小河口,过境流程27.5公里,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龙镇大桥连接起保山龙陵和镇康两县,才结束了两岸渡筏而过的历史。两岸岩壁陡峭,山高谷窄。这条江,既是一条难已逾越的天堑,也是一条铭刻着镇康人民为抗日作出了巨大奉献的江流。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渡怒江反攻,沿江卒伍遍地。镇康县支前进入最繁忙时期。全县‘日出民工两千,畜力三千’往返于镇康、龙陵、芒市之间,仅据1—10月统计,支前动员9次,共出军运民工9800人,动员民众组成运输担架大队,沿途设茶水站和转运站,运输弹药、粮食、抬担架的人流酷似蚁群如此支撑越年,直至滇西失地收复。人民节衣缩食,倾家荡产,为保家卫国,驱逐日寇,不惜耗尽财力。1946年5月13日,镇康县参议会呈文云:历年大军云集,输送频繁,即以供应军队副食一项,人民负担已超过正粮一倍有奇。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从镇康道龙陵没有一条可以走车的路,少有的羊肠小道也是险峻万分,只有马帮经过。高山大岭阻止了日本陆军西进的势头。日军进犯必须打通怒江。就这样,镇康县勐捧镇的忙耿村,这块弹丸之地,成为了两军对峙争夺的地方。日军曾在这里偷渡过江,远征军在这里设卡抗击日寇,留下了老兵崖、战壕、渡口、抗战医院等抗战遗址。

也曾有飞机在此地坠落,飞机遗骸被当地百姓拾回去打造成铁锅、锅铲等炊具使用。

那是一段让人无法忘却、值得让人们深深铭记的岁月。

正是从这条江中折射出的忠勇仁义的人文之光,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激情地照耀着镇康这片土地。

所以说,镇康人的忠勇气节是有渊源的,是从镇康的漫长历史中来的。涛涛江水带走的是岁月,带不走的是镇康人民爱国的热血浩气。

随着发生在怒江沿岸的前所未有的地理巨变,随着人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在这精神源流的原产地,人们是否能够从容地联结历史,把这条波澜壮阔流淌了几千年的忠勇之河世世代代地保存在心底呢?

一般而言国家之间的边界经常以山脉与河流来划分,河流一般以主航道或者深弘线来划分,山脉一般以山的脊线来划分。当然,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划分。因为山水相连,民间百姓往来则相对自由,没有那么明显的界线区分,尤其是撞上了爱情,山山水水也无法阻拦男女之间的相爱。翻看《镇康县志》,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54年,春季,缅甸果敢红星区班龙寨两个男青年在109界桩中方一侧的野猪汪塘,与中国田洼村的姑娘唱山歌。田洼一小伙大吼几声,两个缅甸小伙被吓得急跑,不慎掉进109号寨桩旁的落洞里致死……后经两国政府协商后,方得到妥善处理。

县志里所记载的不过是上个世纪边界里发生的一段小插曲罢了。说明中国和缅甸因山水相连,总是会有躲不开,避不了的关系存在着。2009年以来,缅北果敢地区相继发生了“8·08”“2·09”“3·06”三次大规模军事冲突。炸弹落地后一柱柱黑烟冲起,然后在顶端开出大朵的花来,下面的地面在咆哮,在翻滚,吐出弥天的浓烟,半边天都改变了颜色。那伴随着巨响的猛烈爆炸瞬间可以掀翻几条街道,黑烟滚滚笼罩街区,烟散后,出现在眼前的是坍塌的房屋,掩埋在废墟中的尸体和哭喊的人群……

超过16万缅籍边民涌入镇康躲避战事,他们有的投亲靠友、有的依山而居、有的靠打工维持生计,有的靠社会救济维持生活。

最近距离地目睹战争苦难的同时,无数炮弹也落入镇康,边境一线埋设大量地雷,给镇康群众生产生活、沿边开发开放、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镇康县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处变不惊、忙而不乱,建立党政军警民一体、县乡村组联动的边境维稳处突机制,264个基层党组织、1200多名党员干部,4000多名群众、74个护村队长长期坚守边境维维一线,边民安置、辑枪禁毒、疾病防控等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节,构建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联防联控格局。

维稳固边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勐捧镇乡党委政府的高书记开玩笑说:我们镇康的基层干部搞脱贫工作,必须是一手举着手榴弹,一手握着明白卡。这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镇康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是难上加难,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他们的脚下,是布满荆棘的路。他们的身后,是连绵的烽火和硝烟……

“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每一个镇康人,都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这句话中那份沉甸甸的含量。在这里,我想说一个镇康的平民英雄------毕世华,他的故事以最民间的形式,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人们在知道了毕世华的同时,也知道了镇康这个神奇的诞生英雄的地方。

毕世华,南伞镇红岩村人,一个朴实的70后彝家汉子。2007年被聘为界务管理员。九年如一日巡逻在边境,保卫国家领土及边境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有国才有家”“有边就有防”。2007年6月,他积极协助外办组织农户投工投劳3000多人次,在边境上修筑了一道长90多米的护堤。2008年至2010年,他带领民兵和我方边民沿国界线,以经济林为主种植1.5万余株界树,在边境上绘制了一道5公里长的绿色长廊,使国界线更加明晰,边民更多受益。自被聘为外事界务员以来,毕世华也成了老百姓心中的“草鞋外交官”。 2016年1月3日,他在巡逻时遭遇触雷,两腿不幸受重伤。被誉为“守边英雄”“护边模范”。

我们的车,在去往刺树丫口环绕着向上,路窄,坡陡,山谷中的公路是条沙石路面,弯弯曲曲地向上延伸。两侧的山坡上,栽满了核桃树。同行的记者指着公路右上角的一块山地给我看:那就是毕世华巡界时被炸的地方。

我吃惊地从车窗望出去,那山地绿草覆盖,核桃树叶蓊蓊郁郁,鸟儿叽喳,桃花灼灼,山头云雾环绕着山峰,看不出丝毫战争的血腥痕迹。驾驶员淡淡地说,山上好多地方还埋有地雷。有专业的排雷士兵在排雷,今早还引爆了两颗呢。

原来,战争从未离去,不经意间你甚至会与它肌肤相亲。

我们的边防军一直在这儿驻守着,保护着一方平安。

胸前有党徽

新建的村落依山就势,参差错落,白墙蓝瓦,和谐整齐,与山川田野融为一体。

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建设的浩大工程中,镇康县全县涉及屋顶改造的民房九成以上换装天蓝色经久耐用的琉璃瓦,既有效延长了瓦的使用寿命,达到安全标准。又彰显地方特色,提升了村庄风貌。与蔚蓝色天空相得益彰,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李天文副书记告诉我们,老百姓大多只知道石棉瓦,没听说过琉璃瓦,不大乐意接受换瓦片。他们到老百姓家里去做工作时,他告诉他们:琉璃瓦是过去皇帝住的房子才会用到的瓦,几十年都不用换。老百姓一听就乐了,敢情这种瓦是过去皇帝老爷们才能用的好东西啊!通俗易懂的话,老百姓一听就明白了,也就非常乐意配合了。

南伞镇红岩村刷布厂村民周小华高兴地说道:换成了琉璃瓦,不漏雨、透气、牢实,外观看起来非常漂亮。

市扶贫办的小张补充说道:换琉璃瓦确实是镇康县的一个脱贫建房的亮点。因为上琉璃瓦工序更麻烦,花费的工期时间也更长。光从这一点来看,镇康的脱贫工作是实实在在在地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事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信仰无疑是人生最重要的支柱。

他们是党员,是时代的楷模和引领者。他们用自己的平凡之举谱写着一曲曲共产党员的时代颂歌。

在南伞镇白岩村委会白岩自然村,因病散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一类低保户曹阿林一家住的是政府兜底4万元新建的保障房,曹阿林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缝人就会感慨道:共产党好!国家好!不但给我们钱,还盖给我们房子。如果没有着样的好政策,我怕早就已经不在世了……

军赛佤族拉祜族傈憟族德昂族乡军赛村民委员会食堂三组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卫军家的住房于2018年8月完成了加固改造,改造的1.5万元资金由地方政府全额补助。这栋七十多平米的砖木结构住房,屋顶是美观实用的琉璃瓦,室内玻璃窗、地板砖亮晃晃的晃人眼,窗明几净,院子里焊接架设了小巧玲珑的彩钢瓦凉棚休闲室,累了,就在那儿喝茶、乘凉、赏花。房前屋后也被李卫军栽满了蔬菜,人畜隔离分离,洁净如洗,一尘不染。

新房子,新产业,孕育出新生活、新希望……

每一家房头,最为醒目的,是迎风猎猎起舞的五星红旗。过去,边界村民也会挂红旗,那是在重大节日时。但是,一场战争改变了许多。因为国旗能告知对方的炮火,这是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也意味着安全。从此以后,挂国旗便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边境村寨的一景。

勐捧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虽然是边疆民族地区,老百姓们或许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们从来不需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已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中国的伟大以及做一名中国人是一件值得自豪骄傲的事情。

在这儿,曾出现过国旗抢购脱销的事情。看得出,那是老百姓一种发自内心的虔敬。

战争触动了全民族心底最深层处的爱国情怀。人们需要有一种更真挚、更赤心、更直接的表达。

放眼望出去,远处山坡上高高低低、参参差差散落的人家里,户户飘红,像红红的木棉花在绽放……

这是镇康边境小寨的一景,这是民意,也是党心。

边民互市点

边界和互市点非常重要,边界互市,不仅仅是交换产品,还可以通过互市点进行文化交流,学习更先进的文化。物质文化的交流超越了因不同语言、人群、国界的隔离形成的籓蓠。

镇康地处中缅边界,两国边民越境交换产品源远流长。过去多为我方边民到境外老街、大水塘、红岩赶街。清末明初边境主要村寨相继开街后,内地及缅方行商挑货轮流出售于各集市,少数商人开店经营,境外边民开始来我方参加贸易,形成边民互市。(《镇康县志》)

现在,我们一行人来到110界桩旁的勐捧岔沟与境外红岩的边民互市点,体味一下边民互市的赶街氛围。这儿是镇康县除南伞外第二大的边民往来出境处,我们来得正巧,今天正逢五天一集的边民互市的日子。

近几年,缅甸风云激荡,更显现出中国和平可贵的一面。房舍鳞次栉比,摊贩连绵不绝,从市场琳斓满目的商品就可体味到中国这边市场的繁荣。曾几何时,许多紧俏的商品之能从缅甸那边获得,现在,中国市场上物品应有尽有,早已满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大太阳下,其实弥漫着郁郁葱葱的人间生活气息。

在集市摊点上,我们看到有几个卖光碟的摊位,摊芭上摆满碟片,花花绿绿的封面套上,既有中文,也有缅文。民生日用品以中国这边的摊位繁多,摆满了日用百货和土特产品。缅甸那边就摆了两三个摊位,卖点香烟和饮料。烟极便宜,10元、15元就可以买到一条,有一种烟的包装象极了上世纪云南卷烟厂生产的春城烟。当地人说,缅甸的烟叶制作粗泛,只能用来吸吸水烟筒,过过烟瘾。要好抽,还是得买中国的云烟。相比中国这边的热闹,也幡然似另一世界。

说是边界,一片空阔,不见显著自然标志,脚一抬,跨过门楼的木栅栏,就到了缅甸的地界。那片随时充满了枪声、炮声,充满了杀戮、动荡、苦难的土地,那片连绵起伏的野地和山峦,芸芸众生渴盼着安宁和幸福。

2015年,缅甸动乱,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大量的缅甸难民聚居于此地。有的难民只顾逃命,脚边流着鲜血自己都感觉不到,来到中国境内,看到五星红旗,瞬间倒在树下安然睡去。

这一天,我们也是回到中国地界,站在了自己的国土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有了归属的感觉。

历史经验证明,战争,受难的总是百姓,和平,永远是百姓心中的祈望。

白露花儿开

这一路,看到山上的白露花正开得沸沸扬扬,白得这儿一簇,那儿几点,感觉是山上掉下了一团一团的云彩,把群山点染得春意盎然。

我们走在坚果生态园内,看到一枝枝坚果枝上挂满了果粒,一串串花朵在怒放,一只只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哼着飞来飞去采花蜜,那时刻,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春天,真的来了!

这些坚果树,静静地生长在山岭上,树叶及其枝叶尽吸阳光雨露,亦与蜂语虫鸣交织融会。上接朗朗乾坤,下接氤氟地气,味道自然绵长醇厚。许多作家都是第一次见到坚果树,第一次见到树上挂着的绿色果子,第一次知道坚果树是边开花边结果、是前前后后收获的……都兴奋异常,纷纷拿出手机拍摄留念。

在观景塔楼上,我问李天文:“李书记,看着这漫山遍野的坚果树,你是不是特有成就感?”

他认真说道:“你还别说,确实有。这些边疆少数民族老百姓在我们引导下,一步步过上好日子,一步步奔向小康。这种感觉和以前坐在机关里看数据和材料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也是这发生变化的亲历者,也是其间的一分子,我能切身感受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前是不想来,现在是舍不得走。”

眺望着那熟悉的山地,凝视着远方那栽满果树的连绵山岭。不经意间,笑意爬上了李天文的眼角。

“你看我早过了两年的下派时间,是我自己向组织申请延长下派时间的。”他又补充道:“我就想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从不大情愿来,到自己申请延长下派时间,这中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自然只有李天文自己能够体会。

困难是难已想像的。尤其在镇康,这个一手要抓好维稳建设,一手要抓好脱贫攻坚地方。别人只出一份力,他们得使出两份劲。作为一个参加过越南自卫还击战的老兵,李天文说道:“这点苦,不算什么。只要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们就苦有所得。”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整个镇康的绿色产品形成产业链,那老百姓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是低价值的初级产品,而是可以进行深加工的产品。真正做到由输血扶贫到造血脱贫。”

他健步走下塔楼的楼梯。他感到自己依然年轻,就像当年刚刚入伍的解放军战士李天文一样,激情饱满,四肢灵活,步伐轻盈。

他想起老百姓们爱说的一句话: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边说边介绍,他领着我们走进了王习宁家的院子。

这几年,王习宁虽然赚了不少钱,家里的房子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富贵,很平常的一个农家四合院。院子很大,还建了一个小亭子,用来乘凉喝茶。

一位八十岁左右的老婆婆正在敲坚果,一锤、两锤,甚至三锤,她才敲开一个坚果,剥去壳,她把乳白色的果粒小心地放在地上的一个小盆里。大家上前和老婆婆拉家常,老婆婆指指小盆里的坚果粒,让大家随意抓了品尝。

“吃,吃”,老婆婆指着她敲好的那盆坚果粒,张着没牙的嘴热情招呼着。

她就是王习宁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如今的她,早已是做了曾祖母的人。四代人和和睦睦地生活在一起。我摸摸她瘦瘦的手,坚硬、粗糙,她说人老了闲不住啰,做其它事又做不了,虽然没多大力气了,但握着小铁锤敲敲坚果的力气还是有的,和老头子天天敲敲坚果强当鍛炼咯。

老婆婆说什么都是笑眯眯的,看得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我说:现在坚果都有专门的按压器了,只要一按,果粒就蹦出来了。

老婆婆说:那按压器见过呢,要力气呢,老了,按不动咯。

我又问:这个寨子里的祖上是从哪儿迁来的?

里面半天没说话的老爷爷应声答道“贵州来的。”

镇康的苗族,志书上记载大都由贵州迁徙而来。但我从其它书上看到过,镇康的苗族是从文山那边迁徙而来的。谁真谁假,尚待考证。

八十多岁的人了,但岁月似未泯灭老人那颗爱美的心。婆婆的左右手腕上各套着两个雕花的银镯头。见我手上也套着一个,让我取下给她看看,问我多少钱,我说十多元钱,在贵州的山寨旅游点买的。老婆婆不信,说刻着这么多的花花咋可能那么便宜?实际上我戴着它也就图个花纹好看而已,里面银子的含量微乎其微。和她手上戴着的自然是不可能同价而语。

遗憾的是,王习宁出去办事去了,我们没遇上这位领着苗族群众把这几百亩的荒山变成坚果园的致富带头人,他的传奇故事也只能留到以后细细诉说了。

 勐捧小软米

今天的粮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粮食问题了,它和一个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文明新的飞跃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勐捧高书记虽然在基层工作多年,一直与田地打交道,深知粮食对老百姓的重要。他是一个眼光高远、触角敏锐的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他明白现今的老百姓早已超越人的裹腹的最低需求。不仅吃饱,还要吃好,这已是当下老百姓内心的朴素追求。于是,载种有机生态米摆上了勐撒镇党委政府的议事议程。

人类的历史就是如此的有趣,当人们已对吃粮食不再有更多愿望的时候,有机生态米又成为了人们的追捧。

一路上,就听勐捧高书记吹嘘过:“我们勐捧小软米是最好吃的”。听时没太在意,因为这几年仿佛早已经吃不到泛着米香的米饭了。

中午我们在乡政府的食堂里终于尝到小软米饭,的确明不虚传。光光吃白米饭,不用下菜,也是油润可口、香糯可人的。

上好软米的售价,20元一斤。软米的特征一为细长弯月形状,色泽微微泛红。二有特别的米香。三是虽有黏性,却又不似糯米那般黏得沾牙,不易消化。

高书记历数本地物产,大米、小麦、甘蔗、坚果、咖啡,还有香料烟。这些,镇康其它乡镇也属主打产业,唯有小软米,只能在勐捧坝子里种植,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海拔,土质和气候更适宜,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小软米生长期长,不用化肥,产量低,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由于勐捧镇山区、半山区面积大,土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现农户户均烤烟种植面积大都只有2至3亩,加之产量较低;水稻种植无法做到集中连片,大部分群众不愿意种植,造成坝区良田资源荒废,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现在我们先在勐捧村推广种植,区域内海拔1040米,年平均气温18.8℃,年降雨量1614毫米,规划项目点水田连片,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种植小软米的天然良田。适合大规模推广。”

该项目的实施,一是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土地集中连片,适于规模化集约经营,有效提高机械化耕作的程度,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机械化水平,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二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大量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活基本被机械取代,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实现了就业转移,进城务工,就地打工或做其他的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中国农业大学的200万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可流转土地1000亩,结合勐捧共享田园小镇项目实施,探索实施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合作社),同时依托中国农业大学雄厚的科技力量,实现提高烤烟和水稻产量和质量双提高的效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忠法指出:我国处在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已经到了规模效益时代。时代呼唤实行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益。尤其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手段,包括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利化的应用呼唤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高书记说:“那种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加快种植结构的调整,栽种小软米,满足一些高端客户的需求,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能改善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还准备在稻田里放养生态鱼,让城里人一到周末,就往我们这儿跑,一家一户的,把帐篷搭在田野上,闻闻泥土的气息。钓鱼,采摘蔬菜和水果,吃土鸡下小软米,吃地道农家饭……大家都到我们勐捧这里休闲娱乐,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实施乡村振兴。”

说到得意处,这位身材高大墩实、脸黑得像上了釉一样发亮,釉黑中又透出健康紫檀色的彝家汉子像个孩子般咧开了嘴,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想来这份蓝图,早已在他胸中规划了许久。

热血洒边地

“那一天,接到电话,饭都没来得及吃,我们连夜往镇康赶。那几天正好下雨,又修路,路泥泞不堪,车走走停停,走了好几个小时,我们去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李敬,还没我大呢。”说起那天的事,同车的市扶贫办小张一脸惘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仿佛觉得李敬离世这件事不是真的。我们在车上的所有人听了都像心里堵着一团棉似的那样难受。

小张是1986年出生的,今年33岁,李敬比他小,去世时30岁。

李敬,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1988年6月4日出生于镇康县勐堆乡尖山村打电房组,于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77263部队服役,2014年9月到镇康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从一名退役军人转变为一名检察系统辅警。2018年10月8日起,因工作需要,成为镇康县驻村包组干部。

短短的几行文字,就涵盖了李敬入伍、参加工作这十多年的人生简历。

李敬挂的军赛乡中厂村三棵树桩村民小组是个傈憟族村落,有23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八户,村民们几乎不通汉语,产业发展十分滞后。

由于进村道路正在修建,李敬每天要步行几个小时入户开展工作。每天早出晚归,驻村三个月来,9名驻村队员只轮休过一次。

进入12月以来,镇康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全面进入补短板冲刺阶段,李敬和村里的9名驻村工作队员每天要走10公里路入户开展工作。

这一天湮没在李敬三个月的驻村日子里,并不显得惊心动魄。他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早早出门,到村里遇自己的挂钩户。入户登记完一家信息,又马不停歇地奔赴下一家。太阳照得人直冒金星,身上汗如泉涌。草草地吃了碗泡面填饱肚子,他和同事们计划着下午继续入户登记信息。正说话间,他的身子从椅子上瘫软了滑落下去……

2018年12月28日,镇康县检察院扶贫干部李敬同志在军赛乡中厂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期间,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

没想到三个月未见到的儿子以这样的方式与自己告别,白发人送黑发人,李敬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悲痛欲绝的老母亲哭晕了过去。

“兄弟,一路走好!”这是镇康县人民检察院3名驻村检察官在送完他们的好队友李敬最后一程后,集体发出了这样一条再也不可能收到回复的短信。

同事们没想到,平时里爱说爱笑的“开心果”,瞬间已与他们阴阳相隔。

“李敬三十岁了,还没找到女朋友,先前我们还和他开玩笑呢,说等脱贫工作结束后,他再不找的话只有听从组织安排了,没想到他就这样走了。”单位里的几位热心大姐抹着眼泪说。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血脉亲情更加浓厚的感情呢?为了家人,为了故土,为了心中的爱,李敬奉献出了自己30岁的年轻生命。

这是一场虽然没有销烟、但时时也会有意外发生、导致生命危险的攻坚战。

当我们想要走近李敬,了解他更多的事迹,却发现那扇青春的窗户已默然光闭。然而,当看着傈憟族群众住进新房,用打跳来表达对新生活的诉求时,那悦耳的三弦声里、欢快的脚步声中,我知道,李敬撒在这块土地上的鲜血和汗水,已和他们相融为一体。

真情哺故土

2018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一个节目:《温暖求学路-----贫困大学生的致富路》,讲述的是家住镇康县勐捧镇古墩寨的李建地,2012年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李建地犯愁了,爷爷生病需要近10万元的医药费,自己读大学每年需近6000元的学费和住宿费,这还不包括其它的开销。读的话,无疑是给贫穷的家雪上加霜,不读的话,那自己这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也就白白地浪费时间了。怎么办呢?她在人生的交叉口徘徊……

是助学贷款,解了李建地的燃眉之急。

大学四年里,李建地的贷款就达到23600元。在我国几百万在校大学生中,家境贫困的比例并不低,有更多的家庭远比李建地家困难得多。

事实上,李建地从上小学时,就享受到了过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生活费。十几年的求学路,她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国家的资助和扶持。在她始终如一的逐学梦上,是国家给她作着脊梁,给她架桥铺道。

李建地终于笑着走进了大学门,并在校园内进行硕博连读。李建地内心很清楚,之所以她能有今天的出色成绩,那是因为她身后有国家的好政策在支撑着。

为了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镇康县实现各级各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让寒门学子圆梦求学路。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259人,贷款金额5130.824万元,办理高校毕业生到边境县基层单位就业满三年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代补资金130人,185.6154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共资助学生358人,资助金额108.4万元。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李建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启了感恩回馈家乡、回报社会、创新创业的人生旅程。

在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时,李建地发现自己的家乡虽然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但自然环境非常好。当地的蜂蜜是纯天然野生的,纯度高、品质优良。但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民们的蜂蜜都是自产自食,满足与自己所需而已。从没有人想到过把蜂蜜卖到外面的世界,更没人想到过卖蜂蜜还可以成为一个赚钱的营生。

于是李建地和同学一起,协助村里建成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帮助品牌运营和销售工作。合作社每年都会在蜜多的季节集中到村民家里收蜂蜜,每户村民家平均下来一年能赚到两三千元。

村民们乐了,觉得如今的日子真的是比那蜂蜜还甜。而李建地,就是飞回自己家乡,带领乡亲们辛勤酿蜜的那只小蜜蜂。

打赢这一战

脱贫攻坚,全党关注,全民关注,全球关注!

身荷重托,李天文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深觉如履薄冰。

对于李天文来说,最好的外交辞令,便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身躯不算伟岸的李天文伸出手来,与我们热情握手,能感觉到他手掌心里的那份温厚。或许因为是贵州老乡的缘故,我们才见面,立刻就变得熟络起来。李天文给人谦和大气的印象。我想到镇康脱贫干脆利落的出列,显然他这个主将、有着要成就大业的英雄气概,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我没有顺着自己的想像套路一路想下去。因为他的讲述,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一名省级派驻镇康负责抓脱贫攻坚工作干部的行履踪迹。

人生中的许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2016年,李天文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作为脱贫工作大军中的一员,被省商务厅派驻镇康,负责抓扶贫工作。很快,这个来自省城的白面书生就进入了自己担任的角色,满怀激情地带领着省、市、县、乡抽调的166名驻村工作队员入村驻户干起来。

时不时地,下派前那一天发生的事会在他脑海里闪现:

2016年的一个寻常日子,李天文和平日上班一样,来到办公室后,打开电脑,泡了杯茶,开始浏览当日新闻。

秘书把他唤进了和良辉厅长的办公室。

和厅长当时正拿着一份名单翻看着,见他进来,指了指沙发,你坐。

李天文在沙发上坐下,问:厅长,您找我?

和厅长说:厅里准备派你去厅里的脱贫挂钩点临沧市镇康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

李天文一楞:派我去?

和厅长说:怎么?有什么困难?

李天文嚅嚅:我都这把年纪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去,就两年,我,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和厅长:这几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沿边开放和建设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更是给镇康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镇康从过去的边境一线,变成了云南省改革开放前沿。你毕业于省委党校民族经济专业,到镇康这样一个集边疆、边境、民族等为一体的县里工作,可以延伸拓展你对民族经济工作的认识,对今后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经济工作也可以积累一些基层的实际经验。

见李天文没应声,和厅长来到对面的沙发里坐下,语重心长道:我们商务厅派驻工作队员注重将“派强人”要求与锻炼年轻干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驻得下”“稳得住”“融得进”“干得好”,这领头羊的作用自然十分重要。你是厅里多年的处级干部,派你去担任队长我们党组是经过了充分地考虑的。再加上你做为一名军队转业干部,有着长期军旅生涯,经历过中越自卫反击“两山”作战的洗礼,对投身到镇康边疆维稳工作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经验,这也是组织对你的信任。

和厅长的一番话,是很讲政治站位的。让李天文听了心悦诚服,于是,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镇康。

“脱贫”让这个过去天天蹲办公室,蹲得腰酸背痛的人找到了一个可以让满身筋络“疏通”的通道,他天天在田边地角,山山水水间调研,那些老毛病都奇迹般消失了,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山风吹,烈日晒,他黑瘦了许多,回到厅里办事时有的同事竟然差点认不出他。

从李天文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那一天起,他就把自己和这个时代、这片土地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这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坎坷的路,他需要付出全部努力,在精神和生活习惯彻底改变才能坚持到底。

2018年底,全县累计脱贫退出3个乡镇、36个村、9181户3667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4.17%降至1.04﹪,镇康脱贫攻坚工作在接受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过程中,取得了“零核查、零举证、零漏评、零错退”的优异成绩,全县广大贫困群众实现高质量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李天文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和、肝胆相照的同路人,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工作激情给李天文的驻村生活带来了前行的动力。他不仅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别人,也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当好这支队伍的领头羊。他不止一次地告诫队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仅仅是动动嘴皮子,要躬身实践,老百姓才会信服你,才会配合我们做好脱贫工作。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到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话农情,三年来,走遍了镇康71个村4个社区。通过走村入户,与百姓促膝谈心、同吃同住,让他更懂得了山区老百姓生存的艰辛与疾苦,以及渴望致富过上好日子的心情。也盘活了如何开展好脱贫工作这盘棋。

忙忙碌碌的日子过得快,时间飞逝,一转眼,李天文来到镇康已是两年有余的时光。

下派时间结束了,要回去了,应该高兴才对,但李天文的内心反倒有些怅然起来。虽然镇康脱贫工作已顺利出列,但有些项目还未完成,还得进行收尾工作,拍拍屁股就溜摊子,这,不是李天文的工作作风。左思右想,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向上级组织部门递交了延长下派时间的申请。

在李天文来到镇康县参与脱贫工作的近三年的时光中,有些画面,永远定格在彼时时空,成为他记忆中最温暖深情的一部分。

忘不了马鞍山茶农家茶水的甘甜,忘不了田坝村苗族的坚果清香,忘不了硝厂沟德昂族同胞作大贡时的热闹,也忘不了茶余饭后老百姓在中心广场弹起三弦、跳起“阿数赛”的欢欣。更忘不了的是每一个扶贫队员在脱贫这条路上所付出的血泪和汗水,一名80后的年轻干部用生命换来百姓安居乐业的牺牲。

我常想,一个人在生命中付出多少爱必然会得到多少回报。队友们尊重他,老百姓喜欢他、接受他,把他当作他们的大哥和亲人,这,就是给予他三年基层生活付出的最好回报。

电商扶贫是云南省商务厅立足部门优势,倾力挂钩帮扶镇康县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南省商务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着力将电商行业扶贫与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聚焦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产品“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紧抓电子商务触角下沉延伸到镇康县农村,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力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在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行之有效的“云南农村电商扶贫”的模式。以低廉的成本赢得更大的商机和利润。

李天文充分利用好商务厅职能作用,大胆探索“互联网+”电商扶贫在镇康的培育和发展,实现镇康“互联网+”电商扶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镇康大地落地生根。帮助镇康县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在镇康边境特色工业园区建成电子商贸城、电商孵化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建成乡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和物流配送站点各78个,行政村电商服务点建设率达100%。举办电商培训班78期10345人,培育电商企业个体户82户,开设网店326家,从业人员2120人。2018年,电商产品网上销售额达2579.5万元。

这样的景象只是“一带一路”数字贸易繁荣发展的一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商,就是变化着的镇康。

李天文说:我就像老母鸡孵小鸡一样,是亲眼看着电商在镇康一点点孵化出来,慢慢成长壮大起来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未来新的商业增长点。镇康县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区位优势,占领先机和制高点,是我们下一步将要努力的方向。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与另一端的人聊上天、做上生意,卖出自家的产品。这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和释放。因为镇康的老百姓过去只知道以物易物,从没有体验过另一种信息释放的渠道。网上交易没有时空地域的限制,也没有社会身份的限制,也就意味着它成为了草根表达自己的重要舞台。提供了一个跨地域、跨阶层,事关你我自身利益的公共空间。

科技正在改变生活,给老百姓带来全新的获得感和实惠。

电商网点如今已成为了镇康县山民们的最爱。坚果、核桃、咖啡、砂仁、草果、茶叶、红糖、蜂蜜……各种各样的山货从这里发往祖国的大江南北。各种各样的订单、稀稀奇奇的信息隔过重重大山,像蜜蜂一样飞过来了,在山民的脑袋瓜里结巢、酿蜜。

一张张微笑的脸定格在墙面上,成为了一面电商受益者的笑脸展示墙。

我们去到展览馆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夕阳照在馆内的玻璃上,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

广场上,有散步的,有跳阿数赛的,有滑滑板的,有放风筝的人们,周围树绿花红,香气盈人,这又是个春风沉醉的夜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