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乡壤的文身

乡壤的文身

——读陶玉明散文集《回首望故乡》

/师国骞

布朗族作家陶玉明多年来吟写临沧双江县大南矮村故土的散文,集结为《回首望故乡》(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12)出版,荣列云南省作家协会“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丛书”之中。像倒映江边山的澜沧之水,书页浮荡着几代布朗人的史话。

文集有“澜沧江畔,我远方的家”“背出来的家园”“时光深处的故乡”“乡村少年成长记”“守望这片乡土”“走进新时代”六章,每章下辖三到四篇散文,总计二十一篇。陶玉明复燃他火塘似的记忆,加上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夫,在澜沧之川不断回望着乡壤的风土人情。

他回望了自然地理:大南矮村“地处滇西高原澜沧江西岸的一个中山河谷地带”,“气候酷热,土地干旱”,“浩浩荡荡的澜沧江最富饶的就是水。然而,地处澜沧江的老家,水比眼泪更稀缺”。正是这块贫瘠的土地,哺育了祖祖辈辈的布朗族人。

他回望了父老乡亲:祖父祖母、父母姊妹、大队长俸岩保、民兵连长刀兴旺、石匠艾罕大伯、神医贺党、汉族女老师金凤、编背篓的三大伯、卖松明子的老四哥、无儿无女的驼背阿婆、留守妇女秀花,发小土巴拉……“文学即人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最重要的命题之一,陶玉明塑造老家布朗人群像:敬畏自然、淳朴勤恳、热爱故土且追求美好生活,同时也赋予读者人道主义的眼睛看见了村人们的精神困境:“现在的年轻人既不读书,又不求神拜佛,总有一天会把自己的魂丢掉的”,“村里的青壮年男人和没有结婚的女孩多半都外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就是老人和拖儿带女不便外出的妇女”以及“一群因为自己没有文化,自己又吃不了苦,进城无用,在家无聊的光棍们”……更为可贵的,是陶玉明下笔“不虚美,不隐恶”,村主任刀岩保为解修公路资金得不到落实之急,毫不犹豫地把自家存折上儿子因矿难丧生获赔的十万元的一半拿出来购买炸药,同时进城求领导,约到“三个关键性人物”,“自己请客,让三个局长享受县城最昂贵的特殊服务”,资金却仍未能拨下来,“刀岩保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中”,吊诡的是当他不再进城要钱,一心一意扑在工地的一年后,工程款源源不断地拨来了,他的心结这才解开。私款公用的丹心与歪门邪道的魔心,如此叙事,是走自司马迁以来存在主义式的真率的写作正道。

他回望了延续至今的年俗,也回望了正在隐没之物:被经济作物取而代之的曾漫山漫岭的白露花、曾千里沃野的苞谷地,回望了守护庄稼的歇山窝铺、世代居住的鸡罩笼房、香火袅袅的色坪祭坛、晾晒粮食的晒场、喂养村人的粮仓,以及铁匠、石匠、“摩埋”(木匠)、砖瓦匠、“摩雅”(乡村医生)等已然消逝的乡村风物。陶玉明珍重地细数着布朗村寨里宝贵的符号,就像他建议文化部门把背方块石用的架子和背砖瓦用的旧背篓作为文物收藏那样(《背出来的家园》),他写文章收藏了故乡,“写,置物也”(《说文解字》),纾解了“拔了根,挂了空”(牟宗三语)的乡愁。

他回望了故乡建设:背梯田、建水库、包产到户、修公路、“这几年来,政府发动大家搞‘脱贫攻坚’‘异地搬迁’‘整村推进’‘新家园行动’‘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惠民工程”,“如今的布朗山寨成了澜沧江边农村建设的‘小香港’,进村铺起了硬板路,农户盖起了小洋房,汽车摩托路上跑,高档电器进农家”。其中,对劳动建设大场面的描写:“鸣炮声响彻云霄,气壮山河。炮声过后,坝场上人山人海,尘土飞扬,青山翠谷中红旗招展,歌声嘹亮”,“上千人举着棒头夯压大坝,雨点般密集的冲击声汇聚在一起如春雷滚过大地”,陶玉明以精简的笔触再述了团结奋进的布朗人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共克时艰,一步步割破深山的囚禁,迎来了夸姣的春天。但每每追想家乡人曾经历的苦难,他就感到“像针尖一样刺痛我的心”,陶玉明以极大的悲悯情怀载记了这不能忘却的布朗族发家史。

谛读此书时,我还频频被陶玉明出色的语言所惊艳。“每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四阿婆就背起小孙子来到村口旁,对着晚霞中的天边站成一棵孤独的麻栗树”,肖物缘情的暗喻,把在村口守望外出打工两年未归的儿子儿媳的四阿婆比作“麻栗树”,回味隽永,道出了留守且鳏寡的乡村老人的苦涩。“艾罕大伯锻磨的时候像打枪瞄准一样,一只眼睛睁大,一只眼睛眯闭着,手中的锤沿着磨齿的纹路轻敲细打,时不时要鼓起腮帮吹去磨齿上积起的粉尘。有时,吹出的粉尘飞进睁着的那只眼睛里,用手一擦并擦出泪来”,精准细致的动作特写,使石匠修凿石磨磨齿的古老细节根荄似的深扎在我们的阅读中。此外,还能读到诸如小儿“咩喃咩喃”(布朗语里“咩”是母亲,“喃”是水)唤母等民间故事,“白花开在悬崖上,想摘白花我上不来……”《白花调》等民谣,以及“江边山上全是宝,天干三年死不了”等土话的引用,布朗语境中素朴且智性的语言,给人以原初的耳聪目明之感。

举凡《回首望故乡》,陶玉明在时光逝流中溯洄,完成了一次乡壤的文身,是布朗族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这部如布朗村寨志书的长卷散文,启示我们:翻开历史崭新的下页时,莫忘了回望沧桑壮阔的往页,温故,致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