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临沧三位民国将军的诗

临沧三位民国将军的诗

/何 松

民国年间,临沧走出了叶荃、赵又新、胡瑛三位“民国上将”,他们都是在民国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都是“上马杀贼,下马赋诗”的儒将, 县志和文史资料里都留有他们的诗文。三位将军都是读书考试出去的,那个年代,书法、诗文也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脸面,几位将军都是人中龙凤,诗文的水平自然也是不会差的。

赵又新(188—1920),原名复祥,字凤阶,凤庆县鲁史镇人。幼年就读于凤山书院。赵自幼聪敏好学,在《岳武穆奉诏班师赋》的补廪应试中,以“一木难支,宋室之偏安已定。百年遗恨,英雄之结局如斯”的名句,表现其鲜明爱憎和敏捷才思。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次年加入同盟会。云南重九光复,赵率部宣布反正。1912年,民国成立,任江西都督李烈钧部第四旅旅长。1914年,赵又新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长。1917年,唐继尧组织靖国军,赵任第二军军长,辖朱德、金汉鼎两个旅,驻守川南。1918年,任四川军务会办。1920年10月8日,战死泸州。赵又新殉难后,南方军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顺宁府志五部》收录赵又新将军诗文二十余首(篇),其中,五言律诗《苦热》五首、拟杜工部《诸将》五首、拟杜工部《秋兴》七律八首、《重九日登忠山放歌》一首,《苦寒行》一篇。

其中,《苦寒行》记写护国战争场面,尤为惨烈:“……吁嗟呼,纳溪道,棉花坡,江冰水冽冻蛟鼍,蛟鼍冻死战未已,肉团搏血血生波,矛头淅米剑头炊,廿八昼夜苦如何,可怜靖国更激烈,杀声高处天为裂,纳鸡山上天如死,沉沉腥雨血流结,丈夫玉碎不瓦全,策马复泸敢一决。……仰天一笑挽银河,倾倒人间洗甲兵,顿教五道寒苦诸众生,拯出天狱同作平等世界人。”诗中描绘出一幅让人惊心动魄的沙场征战图,表现出诗人“丈夫玉碎不瓦全”的英雄气概和乐观、豪迈的战斗精神,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诗人誓死如归,为民求得安宁的决心和信心。诗以“肉团搏血”的战场为背景,不单写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且能充分运用烘托、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战士的英雄气慨。

拟杜工部《秋兴》七律:“百战浑同劫后棋,八年成败事堪悲。陶桓义激名千古,王莽休征哄一时。猿鹤忍随风雨化。貔貅俨挟电雷驰,书生戎马空劳瘁。咏史忧时让左思。”

“澜沧西去海东头,亲舍睽违几阅秋。金马巍然乡梦远,石犀无恙戎军愁。看人竞逐中原鹿,适意谁从海上鸥。惆怅家书说荒岁,万重烟树古梁州。”

“故乡迢递接三迤,云满荒城水满陂。兵气幸无山岳撼,政声愁说羽宫移。春回滇峤传梅讯,夜听巴歌爱竹枝。但祝亲年兼国福,海波不动寿星垂。” 

赵又新将军1914年随蔡锷进军川南,直至战死泸州,先后六年。拟杜工部《秋兴》几首诗写于其间。诗中,面对战乱频繁的现实,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以身许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诗人怀念故乡亲人,并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家国情怀,诗用典自如,有叙有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叶荃 (1879—1939) ,字香石。云南云州(今云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后任黔军师长。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第三军第六梯团长。护法军政府成立,任驻粤滇军总司令,后改任靖国军第八军军长。曾率兵援鄂,名赫一时。1918年9月,率所部第八军援陕。战败,携眷离滇赴粤。再后,叶同孙岳的国民军第三军入陕,到西安后,叶自行解除兵权,赴沪养病,再未出山任职。叶半生戎马,遭遇坎坷,1925年,孙中山逝世,叶荃眼看中国军阀割据,战乱连年,遂“万念俱空”,皈依佛门,修身养性。

叶荃将军民国23年(1934)回云南,先住安宁,不久即回云县。将军的归来受到家乡官员及百姓的隆重欢迎,地方文士纷纷赋诗撰联,相当于打了一场诗文的擂台赛,其中,以青年文士沈文安所撰之联胜出,一时传为佳话,对联流传至今,联曰:“歌凯还乡,名标大树;功成归隐,果正菩提。”高度概括并总结了叶将军的一生。

叶归乡后复转顺宁(今凤庆) 琼岳寺,赁房而居。1939年6月19日病卒。他的同学——曾代理过北洋总理的李根源,为他题写了“陆军上将云县叶君墓志铭”。

叶将军留下诗文不多,县文史资料可查《谒滇军阵亡将士公墓》五律两首:

其一:“春满晒药场,登高哀国殇。南军何事去,东道讵能忘。转战怜衣食,挥戈遍雍梁。传闻余部曲,再起出荆襄。”

其二:“北去将何去,南还不忍还。迎春王翦庙,卧病药王山。柏老添香叶,碑残印泪斑。南军丛葬处,新月似弓弯。”    

诗写于1917年4月,将军率靖国第八军经川、陕抗击北洋军阀,驻陕西耀县,诗中所写为将军到城东药王山谒滇军阵亡将士公墓的情景。墓中所葬阵亡将士多为将军带出的顺、云、缅三县子弟,诗中流露出诗人鞍马劳顿的苦闷的心情,透出诗人希望早日平息战乱,拯救苍生,济渡人世的政治理想。

叶荃将军是撰联高手。对联是汉文化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昆明孙髯翁撰被称作“天下第一长联”的大观楼长联,罗平窦垿撰岳阳楼长联,剑川赵藩撰成都武侯祠联,为云南赢得了“滇人善联”的美誉,叶荃也善联,曾撰写过多副对仗工整、和谐,寓意绝佳的对联,如:

“一生哪有真闲日,百岁仍多未了缘。”

“整我图书三万轴,笑披高皇十八侯。”

“翠竹苍松调鹤处,轻烟微雨养花天。”

“花满一庭人载酒,竹深三径鹤窥书。”

    “风飘雨洒帘帏故,竹影松遮灯火深。

解甲归田后,叶撰联:“妄想竟何之,曾记率子弟八千,纵横万里;壮怀犹未已,敢许综经论三卷,融合一心。”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叶将军半生戎马,遭遇坎坷,万念俱空后皈依佛门,隐居琼岳山时曾撰联:“琼岛归来知海窄,岳峰览遍觉山低” 。此联刻板悬挂于琼岳山大寺殿前,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意。

胡瑛(1889—1961)字蕴山,云南云县茂兰大丙边人。胡瑛自幼跟随父亲熟读“四书五经”,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省级师范优等生毕业后考入云南讲武堂第1期特别班毕业。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云南响应辛亥革命。1916年1月任护国军黔军东路支队前卫司令,参加护国战争。1920年2月任重庆卫戍司令。1922年辞职回滇寓居。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军长。1929年曾代理云南省政府主席。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参军处上将参军,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解放前夕拒赴台湾,在昆明迎接解放。1961年病逝。

1909年8月,胡瑛考入云南讲武堂,和同乡同学秋游昆明黑龙潭时,写下了《己丑秋日偕友游黑龙潭二绝》:

           (一)

唐梅宋柏不成春,抚世思时莫论文。

若使成龙潭内蕴,定兴云雨润苍生。

           (二)

铁砚磨穿百炼思,古今能有几人知。

补天救国光明志,只在血花剑果时。

诗人借景抒怀,忧国忧民,表达了欲济苍生的抱负。

1916年,护国战争,胡瑛带兵进攻贵州,取得晃县大捷,第二天,胡瑛登上龙溪口镇江阁,夜郎美景扑面而来,诗人提笔写下《除夕夜袭大捷》组诗,抒发胜利的喜悦:“寒风凛凛夜森森,刁斗无声黑幕沉。号弹烛空军号震,冲锋声里捣敌营。”“上元三鼓夺昆仑,妙算神机运一心。敌运已随除夕尽,霜戈雪刃振军声。”

但到了夜里,战场一幕幕血肉横飞的场景闪过脑海,他又在白天的诗稿后,写下七绝两首:“鹤唳猿啼弹雨狂,狼奔豕突漫山岗。心伤百万刀头鬼,魂梦悠悠诉帝王。”“一将功成万骨枯,谁功谁罪史册书。明朝且具屠苏酒,泪撒荒郊奠无辜。”诗人反思,哪怕战争打死的是“狼豕”,也是无辜的,应该在埋骨的荒郊,含泪用屠苏酒来祭奠。表现了胡瑛对内战抱有极其矛盾态度。为反对帝制,捍卫共和,他满腔热血参加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但面对战争的死亡,胡瑛内心又十分痛苦。

    胡瑛是军人,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少年就熟读儒家经典,深谙“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因而,作为军人的他,心理一直也很是矛盾。1916年,胡瑛奉命追击刘显世残部,经过草海(位于贵州威宁县,与云南洱海、滇池同为云贵高原著名淡水湖),大自然的美景,勾起了他的无限感叹,诗人写下七律《过草海》一首:

凛凛朔风憾野薄,水光如镜澄冰壶。

东征屡负佳山水,北伐空描美画图。

搅海若无掀浪鳄,斩蛟何必斧钺诛。

功成身退归来日,好驾扁舟泛五湖。”

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希望早日功成身退,放舟江湖的意愿。

1922年5月,黔军将领袁祖铭率“定黔军”进入贵阳夺权,黔军总司令兼贵州省主席卢焘不愿再起战祸,即辞去军政双职。卢焘与胡瑛是云南讲武堂同窗好友,胡瑛赞其为国让权的节操,赋七律一首《赠卢焘》:

含沙短域苦相操,且与赤松远避嚣。

不愿凌烟图寸影,只凭洗耳傲群豪。

十年励剑交情笃,一旦逃名气节高。

整顿乾坤君未了,此身不易再折腰。

胡瑛淡泊名利,43岁时,便功成身退,后在安宁温泉村购地建一别墅,起名“枕流”。又在昆明茨坝花鱼沟垦荒创设蕴山农场,种植果木,饲养家畜,过起了田园生活。清末状元袁嘉谷撰联相赠:“飘飘有凌云志,疾疾如风下松。”附跋文云:“蕴山将军资兼文武,百战归来,胜不伐功,急流勇退,贤哉!”张维翰为此赠诗云:“百战归来寄一丘,桃梨千树胜封候,悠游湖上骑驴意,不枕稠戈欲枕流”。 胡瑛写七绝《题枕流居》一首“温泉挹水洗尘氛,一任笙歌比户闻。几部残书饶岁月,半园花树绾秋春。”以诗明志,过起隐居生活。

三位将军,参与了民国年间云南的很多大事,譬如:重九起义、护法运动、护国战争、抗日战争等,他们的诗都是亲历亲为,有历史的细节,因而真实可信,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民国年间一份有据可考的“诗史”。

三位将军的诗,其主题或表现报国从军的英雄气概,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怀表达济世安民的理想,或描写沙场征战的场面讴歌战士的精神,或感时伤事表达出对生命的悲悯之情,或在抒写思乡之情中流露家国情怀,都具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

从风格上看,三位将军的诗气势沉雄,大气磅礴,感情质朴,抒情与议论结合,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成为民国年间临沧诗歌创作的另一道绚丽的风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