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作家的立场和姿态

我和李延源相识于鲁院。那段时光散漫而匆匆,记忆中我与他很少谈论文学,对各自的民族身份也无过多的交流。但每次聊天似乎都有聊不完的话题,现在想来也觉奇怪,因为文学相聚于鲁院,却对文学闭口不谈。直到阅读他的《见鹿》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对李延源并不“熟悉”。

我是一名回族,在日常生活中总能听到自己被赋之于“少数民族”,当这四个字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之时,对其内在的距离和隔膜似乎长久的持续着。我虽要求自己警惕对其他民族的无知,但事情的真相往往让人惭愧,在认识李延源之前,我甚至没听说过拉祜族;但倘不是因为《见鹿》,我大概也没有资格说我认识一位拉祜族的朋友。套用一句老话: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某种意义上而言,《见鹿》以其文体的独特,深情的乡土书写以及对拉祜族民族文化和心灵“秘史”的探寻,展现出一名青年作家的文学立场和创作姿态。

李延源《见鹿》的写作首先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文体风格。李延源是记者出身,这使得他对拉祜族的书写不自觉间踏上了一条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查之路,因而《见鹿》有着报告文学的观感;但不同于一般专栏式作家过于正统的报告文学追求,通读《见鹿》,读者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诗意思维”,在对母族的书写中,李延源总是介乎于理性和感性之间,他在灼热的自我质问中充满了对拉祜族浓得化不开的血肉之情。什么是好的写作?在我看来好的写作是要有气息的,其中两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人味”与“温度”。在《见鹿》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嗅到李延源仿佛在一层层的剥开洋葱,而越是触碰到洋葱的内核,他的眼睛因受到“气味”的“刺激”而常常满含热泪。李延源的写作正是在这样反复剥离的过程中直达拉祜人的心灵深处,而这恰是一位优秀散文家的叙事态度。《见鹿》在展现民族文化心理及其深层母族精神遗脉的同时,试图唤醒正在沉睡和将被遗忘的历史,正如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所说的,“写作就是发现自己未开发的地方,自己的方言,自己的第三世界,自己的沙漠。”

文学就其根本而言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解密,李延源的拉祜族书写始于外公。一个曾经懵懂无知的少年,用他“进步”的世界观质疑和反驳外公的世界。如此清澈的童年视角读来充满了淡淡的感伤,李延源对拉祜族的“重新”关注,对身份认同的反思,这些都促成了他重新梳理外公所遗留的精神财产。他在文章开头提出关于时间、生命的问题,引出了外公的回答,以及他的劝诫——做一个善良的人,并在此讲述了关于拉祜族民族起源的神话,神话也成为连接每一个拉祜人与整个民族之间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而外公的去世就像剪短了婴儿身上那条与母亲相连的脐带,还有谁去哼唱那些过去的歌谣?但种子一旦埋下,生长的欲望就会让它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在《见鹿》中,隐没在时间深处的民间生活,那绵延旺盛的生命力吸引着他,他出发前往南美乡,由于“地域封闭较少与外界联系,也使得南美拉祜人的文化和心理转向封闭,时至今日依然保存着较为神秘而原始的服饰、饮食、宗教信仰、风俗、舞蹈、工艺品制作等民族文化传统。”而如何走进和认知这片流淌在自己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除了需要学识和勇气外,更需要一颗谦卑、真诚的心。李延源双脚丈量下的书写不滥用情感,他在低回绵延的叙述中展现出意旨悠远的生命思索,非有亲身经历是不可能如此写作的;某种程度上而言,他对拉祜人的探寻之路折射出的是他观察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和态度。

在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和撕扯中,作者也曾对自己的探寻之旅提出质疑,但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让他终于拨开被世俗生活所封闭的双眼,就如同那个早晨,当他与扎体大爹喝茶后动身去放牛,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天中,老人突如其来的吟唱,仿佛穿越了时间与空间,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照亮了逝去的历史。拉祜族的老人就是在如此这般的日常生活中积累出自己的生存智慧,使他们尊重自然界的一切规律,并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种种,他们勇敢有力、顺应着自然和天道,而这也是拉祜人代代相传的生命秩序。尽管时代已然不同,但那种生生不息的坚韧早已深深的扎在这个民族的记忆深处。在《见鹿》中,我们看到了通灵的老人,看到了即将消失的光头新娘,也看到了老扎妥家里的小扎妥关于神灵似乎存在的游离感,正如作者所言,“有些矛盾、有些震惊、有些欣喜,我被错综复杂、层层叠叠的情绪和裹挟着。遥远的信息、古老的生存智慧、逐步现代化的生活,好或者不好?我知道我超纲了,可是,我阻止不了自己。我有许多的疑惑需要解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今日的中国这样经历如此快速而猛烈的变化,如何记录和讲述这些变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作家新的使命和责任。而那些处于主流文化之边缘的异质文化无疑是寂寞的,对他们的书写或浮于表面,或游于猎奇,他们始终是一个“被表达”的存在。那么该如何让像拉祜族这样的民族文化走出“想象的异域”,得到真正的发现与敞亮呢?我想李延源的书写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索,他紧紧抓住流动的故事大河之下的永恒之物,那就是一个个拉祜人的个体命运,在他饱含深情的书写中,那一个个炽热的生命闪耀着动人的人性之光,我们似乎听到了血液沸腾的声音,那是拉祜民族在时代变迁中所发出的独特的旋律。

作者:苏涛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