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守住灵魂的乡土

生长在农村的许文舟,到城里生活工作近三十年,然而,当我们品味其作品的时候,似景色、似声响、似味道,字里行间透出更多的总是村口近乎于传说的大椿树、老房子瓦片上抖不落的尘埃、发了又摘摘了又发的老香椿和山坡上那块开满希望的荞麦花。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他便一直在写那座贫瘠的阿定山,写山的鸟语花香、写人的纯朴善良、写母亲的身影弯成山梁。以至于热衷于其作品的读者把 “阳光爬不稳的山坡”与许文舟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是的,许文舟二十多年笔耕不辍,始终致力于为滇西南临沧的乡土散文创作推波助澜,其风格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情趣独到,笔触深远,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真诚质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

乡土散文不是随便就能写好的,它基于作者对脚下那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充满感情,或者说要对这里所发生的故事亲历过、感动过、震撼过,否则,写出来的东西是很难与读者共鸣的。许文舟早期的散文中,能够回到乡村本身,开辟了一条通往“心灵乡村”的坦途,这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他的心路,我们对生活的柳暗花明充满着无尽的期待。不过从他近期的创作心迹来看,许文舟对故乡的情愫愈来愈厚重,从笔端流露出的乡情愈来愈浓郁,他看似平静的絮叨胜过号角般的呐喊,以自己人到中年的那份执着、甚至深思熟虑之后的那份倔强,在近乎于残酷的现实面前死守着自以为是的“乡村”、保卫着基于父老乡亲的情感、呼唤着原本属于红土高原的、朴实无华的、无需雕琢的生命本源。

乡土情结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较为普遍的基本感情,鲜明、浓烈、直白却又纠结不清。乡土是作家生命的根基,是作家创作的命脉与源泉,很多作家的处女作绝大多数或多或少都与乡情有关,但是,要一直立足于乡土写出富于时代精神的好作品却非易事。就算是设身处地生活在乡村里也不一定能写好,我以为这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键是作者与乡村有“隔膜”,总想用所谓“智性”去主导乡村。也就是先给乡村定一个基调,然后用这个基调编织的“筐子”去容纳内容。这样的方式几乎成了延续已久的乡土文学“时尚”。其结果显而易见,如果语言够华丽、技巧够娴熟,可能会会获得“风油精”般的效果,领得风骚三五天。倘若没有这些手段,那只能是一篇“为乡土而乡土”的、形同嚼蜡的、“读后感”式的文章。

此前许文舟曾出版过一本《在城里遥望故乡》的散文集,站在城里的霓虹灯下,故乡是一弯新月,故乡是一张笑脸,是一条游鱼如织的小河,一间终年沉淀着面灰的水磨房。时光流逝,如水的记忆仍旧纷至沓来,占据着他的记忆,经过他悉心提炼,新的散文集《高原之上》又摆到读者面前。对我而言,因为他感动了我,所以,我认为又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力作,它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存在于一代人内心深处的乡土精神。从某种角度说,乡土是一个正在崩溃的概念,仿佛它只属于过去,属于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时代。其实,在我们所处的这个速度能淡化一切的工业化时代,“乡土”作为家国之基础、和谐之音律、抑制欲望之“良方”,不自觉地被人们再次推至前台,作品里是流露出了隐痛与哀伤,但没有失望与悲切,蕴含的却是最原始沉稳、最现实的渴望与期盼。

我们有理由反对乡土散文上的自上而下的创作方式。而大家习以为常的是“思想所到之处,生活扑面而来”,而许文舟的作品反映出来的是“生活所到之处,思想扑面而来” 。我绝不说什么哲学,绝不说什么智性,我甚至希望不说乡土,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们都是从乡土社会走出来的,都有出生和成长的土壤环境,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初始条件,更重要的是它将某种顽固的基因植入到我们的灵魂中,使我们的一生中携带了它的影子。乡土是挣不脱的,不论你自处何地,离开乡土有多远,或者,你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远离了曾经令你厌倦的乡土,可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仍然有一个无形的“力” 从远处牵引着您自己,甚至,我们乃是离开乡土而寻找乡土的掘宝者。

许文舟的散文,掺杂着泥土的清芬,每次读到他发表在一些刊物上的文字,扑面而来的一定是乡情的意绪。《云南大地》是云南作家许文舟继《在城里遥望故乡》、《高原之上》之后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

他这本散文集,写的是云南大地,以及云南大地上的一些事情。我们每天生活在云南大地的某个城市,喝云南的水泉,品云南出品的香茗,饮云南五谷酿造的烈酒,不曾想,同样做着这些事情的许文舟,却写出一本散文集子,里面全部都是关于云南大地的理解与思考,读起来,总是感动。

收入《云南大地》的每一篇文章,都跟彩云之南有关。本书实际是长卷散文,以简洁而诗性的语言,描摹了云南大地上的一些风物一些事,共由229小章组成。作者本人生于云南大地三江并流的某个小小的村庄,从小就在美丽的彩云之南长大,写出的诗文也就氤氲着浓郁的高原情怀与高原大地的底气。诗一样的语言,读罢会让你步入高原的美景中。《云南大地》写的是一个寓言和历史的高原。《东巴文》能够“读出鸟兽鱼虫的太古洪荒。”《沧源崖画》能够“读出阿伍人安康的祈愿。”《鸟道雄关》能够读出“神奇的传说”。站在哈尼梯田历经千年沧桑而不渗漏、不溃决、不倒塌的坚实田埂上,便能感觉到脚下的每一磴田埂都是哈尼人的脊梁。许文舟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文化象征意义上的高原。他以“考古学”式的诗歌书写方式,考证出一个地域的祖先,以及高原背后所蕴含着的神话、起源。在作者笔下,生活在云南大地的生灵们可以不富足,但却是和谐幸福的;在作者笔下,云南大地上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那片红土地的感情贯穿了生命的始终;在作者笔下,云南大地的美,即有景,也有人,既包含着厚重的历史,也有值得展望的明天……

《云南大地》是作家对云南大地上的事情直抵灵魂的解读。通过对云南大地的深度解读,作者期待着生活在云南大地的人对阳光下的每一寸红土感恩。信手拈一章,慢慢地品,象品饮一杯云南大地盛产的滇红茶,你会了解一段密史,遥想记忆。读许文舟云南大地的长卷散文,徐徐展开的是画幅画,一场场生活的美景,于是,不经意的阅读,也能让自己在喧嚣之中享受到高原的大美。云南大地既是雄浑的,那里有性格暴躁的大江,有鸟都难以飞越的高地;同时也是柔软的,终日摇曳在大地上的狗尾巴草,春天里给高原抹上霞色的杜鹃花,都是无法让作家淡忘的景致;云南大地同时又是富有的,那里有能在“阳光都爬不稳的山坡”上茂盛成长的苦荞,有长不好却拨动着赤子心弦小麦、大豆、高粱,也有宛若仙境的梯田里稻花飘香。正是源于这种古老、激越、朴实的基调,许文舟以铧犁般的笔触塑造她,以心灵的挥汗如雨歌唱她,以情感的荡气回肠抚慰她。

在散文的崇山峻岭中,作家是寻找花朵的孩子。云南大地满载着谷粒的光泽和山花的清香,成为作家笔下盛开的最为美丽的花朵。作家摒弃世俗,用语言的利剑劈出了蕴含于红土之下活生生的大美,从高原深处挖掘质朴的激情和生命的光芒,把瞬间救渡成永恒。当我们展开了被庸常生活揉皱了的灵魂,才发现奋斗使人生壮美,感恩使生活绚烂。许文舟试图用饱含真诚的文字诠释云南大地,感悟大地上的历史与文化,解读象征性味很浓的高原,怀念高原或贫或富的生活。尽管不是篇篇佳作,却具有一定的高度,有足够的空间让读者浮想联翩,有足够的味道供读者消遣。无论作者是从风景的角度寻思,还是从生存的角度切入,总是感觉他散文里的高原,有铁的质地、有棉的温柔、有山的高度与红土地的敦厚。许文舟是位很感性的作家,他的思绪总是和丰富的形象记忆交织在一起,而不是被孤立地抽象出来沿着逻辑的轨迹发展,这使得他的作品比较丰润而不干涩, 灵动而不呆滞。我以一个对散文读者的名义,翘首以盼许文舟未来更好的关于云南大地的专著,在这片红土地上掘出富矿来。

许文舟还在写,这是让人欣喜的一面。乡土有大美,不论是自然美还是人性美,都是难于言表之真美。我有理由相信,许文舟笔下的“乡村” 仍然蕴含着钟灵毓秀的风景。(作者:马有林)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