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在异乡的年

街角的奶茶店传来朴树的《NEW BOY》,又到年关,回忆像意识流一样跟随歌曲回到记忆里穿新衣、剪新发型的浓厚年味中,一晃眼,离开家乡22年,年味渐渐成为一年一次归家的祈盼,每年这个时候,我们跨越山河与人流回到家乡。

 而今,为了一份特别的坚守,2022年,已是我就地过年的第三个年头。
  第一次留在这个异乡的小城过年是10年前,因为待产,不得不留下来,家里人寄来了一大箱子飘满乡愁的腊肉、香肠和锅巴。心满意足地品尝,还是家的味道,味蕾是很奇怪的,不管路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美食,你的味觉系统,依然为童年而活,诚然,是那个时候就已经被塑型,无法改变。待产期间,唯家乡美食可以解乡愁,那种对于故乡味道的眷恋似一捧满满的乡愁,吃不到,夜不能寐,即便吃到,有时候也会回味是不是自己记忆中曾经的味道。
  今年是第三次留在这个异乡的小城过年,才惊觉,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8年。 18年啊,一个长成黄花大闺女的年份,最美的芳华献给了这个异乡的小城,爱上这座城,爱上这里的人,这个美丽的小城,我早已将她视为我的第二故乡,对她爱得深沉。
  2004年,我经由公务员考试分配到耿马县工作。认真工作。努力生活,从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抹去容颜,不断增长的除了年龄还有眼角的细纹。远离家乡和亲人独在异乡的我举目无亲,感谢,这座有温度的小城,接纳了来自异乡的我。
  工作之初,常常与年轻的同事姐姐们回家蹭饭、做客,我依偎在姐姐们身边,不敢抬头,“没事,如果有人问就说你是我妹妹。”就这样在她们的掩护下赴宴赴约、蹭吃蹭喝,已然过活了好多年。现在想来,这些恬不知耻的回忆实在是我在这个小城感到最初的暖意。
  后来结婚待产,怀孕嘴馋,每次上厕所路过单位大院里那棵果实累累的番木瓜树我总要仰头多看几眼。同事张姐的婆婆是番木瓜树的主人,某天,她叫住下班的我,从家里拿出一个黄澄澄的番木瓜递给我,“以后想吃了就来摘,这是专门留给你的。”知道我喜欢番木瓜,门卫大哥也常常将自家成熟的番木瓜采摘给我,我常常会在某个清晨惊喜地看到放在办公桌上又大又黄的番木瓜,这些有关番木瓜的记忆,是我在这个小城感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善意。
  孩子出生,两个新手爸妈在孩子蹒跚学步中学会了做饭带娃。我与孩子爸爸都是与数字打交道的人,每次加班加点的时间也近乎相同,每当这种时候我们只能将孩子交给同事的母亲帮忙带着,两人巧遇同时下乡、出差,也只能寄养在同事家中,多则一周少则两日。一来二去,孩子与老人也有了感情,每次弄好吃的都少不了叫上我们,做了小朋友喜欢的菜品,大厨奶奶是自己女儿都舍不得多给也要留给我家小朋友。
  老公同事的妹妹是一位制酱达人,她家快餐店里的免费辣椒酱味道独特堪称一绝。辣椒酱太好吃,常常供不应求,忙得不可开交,后来因为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快餐店由此歇业。 快餐店停业后,我们却总也忘不了那味道,为了能吃到久违的味道总是去蹭饭,香姐一家非常热情,每次去蹭饭大妈临走都要送我们吃辣椒酱,因为大妈觉得大家爱吃就是对她们手艺最大的赞赏,直到现在研究了新辣酱也不忘送我们尝鲜。
  200公里的路程实在是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距离,在许多回不去的节假日里,热情的同事大姐、善良的大厨奶奶总会邀请我们一起去家里过节。远亲不如近邻,来到小城的这些年,一直活在这些美好的善意里,有时是同事在端午节早晨送来的甜蜜粽串,有时是来自朋友的一坛咸菜、一挂蜂蜜、一串腊肠……这些不起眼的瓶瓶罐罐、零星美食,盛满了他们的善意和温情。“心安之处便是家”,成为我留在这个小城最柔软却最无懈可击的理由。(张燕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