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过年打糍粑

 年近90的外婆打电话来:“过年放假回来吧,回来打糍粑。”外婆虽年岁已高,但身体硬朗,喜欢热闹,尤其喜欢过年打糍粑。

 我说:“好。”
  挂了电话,去年过年回外婆家打糍粑的情形历历在目。
  外婆家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几年前进村入户硬板路通到了外婆家门口,去年表弟买了一辆小轿车,为方便停车,舅爹在家门口弄了一个可以停几辆车的小场地。如今的外婆家,电磁炉、电饭煲、洗衣机、电冰箱等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但在厨房里,烧柴火的灶和火塘还保留着。厨房的一角,用手工打糍粑的碓窝、粸槌也留着。
  外婆说:“现在村里有人家买了电动糍粑机器,省时又省力,但味道比起手工的差得远,最主要是没有年味。”
  我懂得外婆说的年味。打糍粑是个体力活。通常都是几家几户合着一起打,你帮我打,我帮你打,其乐融融。约好的几家男人们负责打糍粑,女人们围在一起捏糍粑,孩子们则围在旁边看热闹。充满了亲情、乡情,组成了年的味道。
  去年在外婆家里打糍粑,也是几户人家约在一起打的。舅妈头一天晚上就把需要蒸的糯米淘几遍水,淘好之后用干净的冷水泡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霜还没有从院子里退出,舅妈就用大漏勺把泡好的糯米捞起来,沥干,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大木甑里,然后把大木甑放入农村柴火灶的大锅里,再从院外的柴垛里把柴火拿进厨房,烧柴起灶,大约一个小时,满屋飘米香,柴火嗤嗤响,让人从心底暖至全身。
  这时,约着一起打糍粑的人家陆陆续续来了。舅妈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碓窝里,几个男人轮换着抡起粸槌,你一下我一下地捶打碓窝里的糯米。
  打出的第一个糍粑,是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吃的。在岁末年终的日子里,用这一口柔润的糍粑,与亲朋好友一起犒赏自己,感谢彼此。
  大家忙着、吃着、聊着,空气里带着香,碓窝、粸槌碰撞有声,吃糍粑的同时也在发酵着故事。
  “今年我们一家外出打工攒下了10多万,建楼房的钱可以还清了。”
  “猪卖几头、羊卖几只、种植搞一点,收入还可以。”
  “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勤快,日子是很好过的。”
  ……
  我站在外婆身旁,一边听大家聊天,一边跟外婆学怎么捏糍粑。外婆首先会捏一个圆的大糍粑,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余下的则会捏一些“囍”字“、春”字或花草、小动物,寓意花好月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好事成双,增添喜庆色彩。
  外婆说:“是托共产党的福,日子才这么好,我要养好身体,多打几年糍粑。”
  我看到,外婆爬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欢喜,糍粑在她手上一会变一个样……
  院子外,油菜花金黄,麦苗青青,豌豆,蚕豆一串串在暖阳下闪着光,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广袤无垠的诗意空间。
  今年过年回家打糍粑,我想把中国了不起的抗疫精神讲给外婆听,把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考察时和佤族村民一起体验制作大米粑粑的事讲给外婆听……将乐观和憧憬带给外婆,带给乡亲,然后一起写入新年的封面上。
  对哦,过年怎么可以少得了打糍粑呢?
  打糍粑,于无数中国人而言,像蕴含了特别的密码,即刻打开心灵中最深情的眷恋。它包裹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情感,也孕育着中国人骨子里的热血,包容着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性格里藏着糍粑,因为糍粑里藏着家国的味道。(史艳菊)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