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文化
我的驻村岁月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里,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时光就像一个盗贼,盗走了青春,但盗不走激情,也不能盗走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几年前我考上公务员,背井离乡到了沧源工作,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想要看看自己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能不能完全独立成长起来。
  到岗3个月后,我已逐步适应沧源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就在那一天,改变了我原本平淡安稳的生活,尤记得那天是3月6日,根据组织安排,我被派到挂钩村单甲乡永武村开展脱贫攻坚驻村工作。接到任务时,我懵在了原地,我并不排斥驻村,也不怕吃苦,但老百姓工作怎么做?要怎样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怎样和村组干部共事?我心中充满了忐忑,带着无尽的忐忑,我背起行囊,来到了永武村。
  永武村是沧源县最大、人口最多的佤族和拉祜族混居村落,人口结构复杂,基层工作内容具体。怎么办?怎么办?我仿佛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像一个无助的孩子,迫切希望有一盏明灯能指引我前行。
  就在我迷惘、不安沮丧时,机缘巧合下,我无意中看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粗略地看了看内容简介,我已深深地被其中的情节打动,仿佛已看到书中闪烁的光芒、已从中攫取到不竭的动力。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在驻村的510天里,闲暇时,这本书便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伏在床头,就着昏暗的灯光看,伴着月光读。一天又一天我反复“咀嚼”,越“嚼”越有滋味。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知青的经历和精神鼓舞着我,是啊,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而我,驻村所面临的工作难题比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要容易得太多太多。又有什么理由丧失斗志呢?就这样,我主动和19个组的村组干部、群众联系,向他们请教,让他们认识我,了解我。
  佤族、拉祜族同胞善良朴实简单,在一次又一次心贴心的沟通后,他们给我起了一个亲切的佤族名字“叶娜”。后来他们见到我都会亲切唤我“叶娜”,“叶娜,我女儿在外面打工,不听话都不会攒钱,总是当月光族,你能不能打电话帮我劝劝她。”“叶娜,谢谢你们劝我的孩子回来上学。”“叶娜,谢谢你在‘社会扶贫App’上帮我筹集善款”……这一声声轻轻呼唤的“叶娜”,我知道我已融入他们之中了。而这些都是因为我汲取了书中的正能量,并用这本“精神食粮”的营养支撑我奋力前行。
  如今,我已完成驻村的使命回到工作岗位,虽然岗位变化,但再次翻开这本书,我依然能感到它的温度和给予我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仅仅像指路明灯,更像是一盏滋养我心灵的鸡汤。已从有形化无形刻在了我的心中,我要不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中书写自己的靓丽篇章;我要不断在书中找寻方向,永葆为民服务的激情,在实践中彰显无悔的价值;我要不断磨砺心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善于学习,勇于探索,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伟大意义。(那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3208;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