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乡特色经济助振兴
刊发时间:2022-11-07
A2版
作者:字光明 周武 赵光平
金秋十月,走进凤庆县新华乡瓦屋村滇龙胆中草药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龙胆草花呈现一片绿美风景线。长期以来,瓦屋村充分盘活林下空间,引进凤庆县信合专业合作社,创新性探索走出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特色经济富农之路,以“林业+”模式,带动当地群众赚钱顾家两不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以前群众眼中的“遍地草”,变成了“遍地宝”。
瓦屋村村民赵家宾手拿刚出土的魔芋高兴地对笔者说:“这棵魔芋我种了3年,应该有七八斤,可以卖二十元。种魔芋还是划算的,最高价格可到6元一公斤,我家种了五六亩,可以卖1万多元。”
乡村绿色发展,关键在于产业。产业选对了,群众能致富,农村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性。综合气候、土地等实际,从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进行考量,因地制宜发展魔芋产业,当下,上赵小组的群众正在地里忙着收魔芋,经过几年的摸索种植,魔芋已成为上赵小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成了当地群众心中的“山中宝”,“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组、一组带一村、一村带一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瓦屋村得到充分体现。
据瓦屋上赵组组长赵学良介绍,上赵小组林下种植主要种植魔芋、滇黄精,共有200多亩,农户最高收入两万多元,最低也有收好几千元。
新华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做强特色产业、推动提升品质、形成规模经营”的思路,将“产业兴旺”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红黑榜”内容,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为群众创收增收两个大目标,精准发力、整合资源,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来到西密村老庄房专业合作社原生态农场,只见成熟了的金秋砂糖橘挂满枝头。
农场负责人毕绍军说:“我家农场是从2013年开始建设的,开始是养殖,后面种水果,现在有沃柑、芒果等30多种水果,农场从建起到现在收入达100多万元。”
老庄房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西密村党员带头示范种植、流转土地形成规模、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探索,实现了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乡村振兴迈出了新步伐。
近年来,新华乡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举措,以资源优势为纽带,以产业融合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细化产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盘活土地、气候、林地等资源,大力发展龙胆草、滇黄精、魔芋、重楼、红花等特色产业2万余亩,“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显成效。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