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负青春 青春定不会负我
刊发时间:2022-11-13
A2版
作者:
李慧龙——
我不负青春 青春定不会负我
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两年内,他逆行而上,三上“疫”线,在边境线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群众筑起一道隔离疫情的堡垒,为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1年以来,在临沧漫长的边境线上,有一群投身抗疫一线的特殊人群:他们是医生、警察、退役军人、社区工作者、普通村民……为全力打好疫情“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阻击战,他们舍弃小家,全力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我要报名,我当过兵,我不怕吃苦!”2021年9月的一天,在永德县勐底农场组建永德县支边突击队现场,李慧龙胸戴党徽、手持退伍证,一边高喊一边使劲地往人群里钻,急着要参加永德县支边突击队。李慧龙是勐底农场勐农社区监督委员会主任,作为报名组织者的他第一个报名。
2021年9月24日,李慧龙带领20名民兵赶赴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参与边境抗疫。单甲乡与境外接壤,连绵的青山最高处海拔达2000多米,地势险要、地形复杂,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刚刚还烈日当头,下一秒可能就会瓢泼大雨。为扎紧防控的“篱笆”,有效管控好输入风险,李慧龙带领队员们穿梭在崇山峻岭间日夜奋战,每天背负着30多公斤的建设材料,一步一步地爬走在湿滑的山路上,每天往返驻地和工地40多公里,他和队员们不知跌倒过多少次,身上的衣服总是湿了干、干了又湿。为尽快修筑好防控网,李慧龙和队员们与时间赛跑,减少来回时间耽搁,作为队长的他每天仅休息4个多小时,天还没亮就开始为队员们做饭,准备当天所需建设材料。有一次,他在挖坑道时一不小心掉到深沟里,右脚摔成骨折,像个馒头一样红肿起来。队员们要送他回营地,他说:“不用,这点小伤不算什么,上点药就没事了,和部队比起来差远了。”在他的感召下,队员们干得热火朝天,不喊苦、不叫累,仅仅用了18天,他和战友们就修筑了2公里的宛如银色长龙的“钢铁长城”。
“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对我来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岗位就是战场。结婚可以延期,但战‘疫’我不能缺席。”2021年12月中旬,镇康县边境疫情形势持续紧张,原定于12月31日结婚的李慧龙第一时间向组织请战进入镇康县。
在得知李慧龙又一次参加民兵支援边境疫情防控队后,父母又是发怒又是埋怨,甚至赌气地说:“要是走的话就别结婚了,爱上哪去上哪去。”李慧龙和女友一起耐心地做双方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双方父母只得向小两口妥协,延期举办婚礼。
2021年12月28日,李慧龙等8名民兵被安排到镇康县勐堆乡竹瓦村一级联防所,负责在疫情防控卡点监控室开展边境监控。李慧龙深知,境外人员为偷渡过境,不惜一切办法,挖地道、架梯子等无所不用其极,稍不注意,偷渡人员、风险人员就会给国内疫情防控带来严重后果。在监控室工作期间,他时刻不敢放松、不敢麻痹大意,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困了就泡一杯浓茶,眼睛死死地盯着监控设备,在他值班值守期间无一例偷渡入境事件,确保了国门的安全可控。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一名军人,抗击疫情责无旁贷。我深知隔离区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但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共产党员就更应该有担当,走在前……我在这工作3个月,对这里的工作环境、流程非常熟悉,有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工作经验,所以我申请留下来。”2022年3月,支边民兵的任务期即将结束,同期的支援民兵正陆续撤回休整。完成两轮支边任务的李慧龙本可以回乡和家人团聚,但此时的他却再次向组织递交请战申请书,请战三上“疫”线,继续留在疫情防控隔离点闭环区工作。
李慧龙始终坚信“我不负青春,青春定不会负我”。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着“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市文明办提供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