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沧源:当好“收信人” 答卷“小康村”

    刊发时间:2022-11-13

    A1版

    作者: 陈龙

      本报讯   (通讯员   陈龙)   今年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收信人”的奋进姿态,全力把佤山边境村寨建成最美的小康村。

      该县结合深化拓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设立“总书记重要回信宣讲站”“8·19重要回信纪念日”和10位老支书终身宣讲制度,依托沧江宣讲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讲习所”等载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发挥主力、主体、主人作用,凝聚起广泛全面参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思想共识、行动共识。采取高位调度推动、包保推动、协调推动等方式,明确46名县处级领导、111个部门和80家企业包保23个边境行政村(社区),聘请22名市级领导、23名县处级领导担任抵边自然村名誉村长、副村长,建设23个边境行政村(社区)一线建设指挥部,形成市、县、乡、村、组五级干部扁平化指挥联动工作格局。持续把“富脑袋”和“富口袋”结合起来,以 “六大培训工程”为抓手,强化对强边固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培训,为各族干部群众集体“充电赋能”。

      该县聚焦短板和弱项,立足“点多、面广、资金紧”的实际,把167个自然村划分为达标型村庄、提档型村庄、示范型村庄“三型”村庄模式分类推进,对条件一般的117个自然村按照27项指标要求建设达标型村庄,对条件相对较好的25个自然村按照41项指标要求建设提档型村庄,对条件比较好的25个自然村按照43项指标要求打造示范型村庄。围绕村庄分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量身打造“一村一方案”,聚焦指标体系靶向攻坚发力,确保所有的项目规划都切合实际、所有的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目前,累计开工建设项目301个,累计完成投资4.52亿元,建成达标型村庄102个、提档型村庄21个、示范型村庄7个,全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呈现出“多点开花”“全面出彩”的新局面。

      同时,把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作为“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有力举措,聚焦“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持续推进交通网、水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23个边境行政村(社区)电网供电可靠率、5G网络覆盖率、硬化路通达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已达标;持续推进“糖、茶、果、菜、牛、烟、蜜、米、竹、胶”等传统产业规模化、品牌化, 23个边境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有望突破16000元;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厕所革命”,在全县公职人员中开展“我回我家作示范”助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城乡旱厕全面消除,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弘扬传承“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的爱国情怀,讲好“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民族团结公约”“民族团结棒”等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不断巩固拓展。不断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制”责任,全面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牢牢守住了新冠疫情零输入、零疑似、零感染的“三零”防控成果,边境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