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遍山尽植“摇钱树”

    ——新林村有机茶产业发展见闻

    刊发时间:2022-11-14

    A1版

    作者:彭劲松 杨再国

      郁郁葱葱的茶叶基地、宽敞明亮的茶叶加工厂、蜿蜒平坦的水泥公路、热闹繁忙的乡村旅游……

      在凤庆县勐佑镇新林村,释放着崭新活力、涌动着蓬勃生机,当地村民正信心满满地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

      看着工人们包装好最后一批精制的有机红茶,李绍聪领着记者来到了留样室。这里保存着近几年所有抽检的茶叶样品。李绍聪告诉记者,每一片叶子的种植、加工信息都会被记录在一串简单编号上,产品不管到哪里,消费者都能通过这串编号进行溯源。这是做有机茶重要的环节之一。

      李绍聪是凤庆县峡山茶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凤庆县峡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事这个行当已经30多年。他始终坚持发展有机茶种植,从几十亩、几百亩到几千亩,从单打独斗到带着农民一起干,终于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凤庆县峡山茶业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叶基地面积已经达到1500亩,合作社建成有机茶叶基地面积5000亩,带动农户有机种植3万多亩。

      新林村依托凤庆县峡山茶业有限公司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茶农”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有机茶业的发展轨迹,其实正是多年来勐佑镇推进有机茶产业发展路径的浓缩,更是勐佑镇茶产业变局的一瞥。从定位“创建全国生态茶第一镇”,到出台一系列支持域内有机茶产业发展政策,再到推出“享健康·喝有机”区域公用品牌,勐佑镇真抓实干,让勐佑茶产业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新林村海拔2000多米,山势缓升,茶园绵延,光照充裕,为发展有机茶提供良好的条件。如何让有机茶走出大山,让山区农民因此脱贫致富?

      “生态有机是我们最大的本钱,镇里和茶企达成共识,推广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茶农’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乡村振兴。”李绍聪说。

      李绍聪是土生土长的种茶人、制茶人。从茶叶初制所的制茶工人到承包经营初制所,又从买下整个初制所再到创办凤庆县峡山茶业有限公司,风风雨雨30多年,李绍聪一直都不放弃制好茶的梦想。

      一直以来,凤庆县峡山茶业有限公司是新林村众多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新林村8万亩茶园以种大叶茶为主,茶叶品质过硬。但因各种原因,茶叶采制成品度不高,村民的日子过得很苦。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谋生,导致大量土地荒芜,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

      2013年6月,李绍聪依托自己的公司和村里优质的茶叶资源优势,成立了凤庆县峡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新林村村民发展有机茶叶产业,科学种茶、采茶。

      “当时,村里的不少茶农灭虫靠农药、丰产靠化肥,既影响茶叶质量安全,又破坏土壤。”李绍聪说,刚开始,让村民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茶叶产量比较低,许多茶农犹豫不决。

      “保护环境、改良土壤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种植方式,选择有机种植。我们参照有机管理办法来规划管理茶园。”李绍聪介绍,仅用几年时间,产品就达到了有机标准,并由此开始从常规、低等级茶产品转向有机茶产品。

      为保证茶叶品质,合作社创新茶园“三证准入”制度,促进茶农增收。登记证:对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达2年的有机茶园准予办理登记证,含农户信息、茶园位置、面积等信息,到公司交售鲜叶,以每公斤鲜叶比市场价高1至2倍进行收购。准入证:自愿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农要办理准入证,提供地块信息,按照公司制定的茶园管理制度进行农事操作,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达3年,经过考核,茶园环境和鲜叶检测合格后取得准入证,每公斤鲜叶比市场价高2至3倍。准采证:茶农到公司登记备案,取得准入证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达到5年以上,土壤和鲜叶都达到有机茶标准后准予办理有机茶准采证,按规定时间深耕、修剪、翻挖、采摘取得有机茶准采证鲜叶的收购价格每公斤高3至5倍。所有公司茶农必须戴证采摘鲜叶,否则不予收购鲜叶,违反相关规定的茶农,取消准入准采资格。

      通过“三证准入”制度的实施,不仅保证了茶叶优质原料,而且提高了茶农经营性收入。过去,公司一年付给茶农的鲜叶款只有19.1万元,现在,公司每年付给茶农的鲜叶款超过2000多万元。2021年,给212户社员分红152.64万元,合作社社员每人平均增收2.5万元。

      “有机茶是我们的‘摇钱树’,现在新林村老老小小的口袋里都有钱揣着,依靠有机茶叶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50多岁的麻地社茶农李祝燕家里有50多亩茶园,原来每年茶叶收入只有9600元,加入合作社将全部茶园建成有机茶园后,李祝燕家每年仅茶叶收入就超过20万元。

      几十年来,李绍聪的有机茶产业之路虽然走得很苦,但内心却很欣慰。因为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茶农靠着种植有机茶慢慢富起来了,发展有机茶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新林村绕山小组的茶农罗贵芬,在管好家里有机茶园的同时,还在公司里务工,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她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都按照公司的订单进行采摘、加工,价格很不错、也很稳定。大家伙为了种好有机茶,也都愿意多投入一些。公司还会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帮助我们提升管理茶园的水平。”

      目前,新林村有茶园种植面积8万多亩,其中已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面积3万亩,处于转换期的茶园面积5万亩,绿色认证茶园2万亩。

      如今,在新林、在勐佑、在凤庆……喝有机茶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