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从脱贫之路走向振兴之路

    ——临沧市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纪实

    刊发时间:2022-11-24

    A3版

    作者:阮海燕

      冬日的临沧,依然绚丽多姿,绿意盎然。

      时下,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通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感恩纪念广场的道路两旁,崭新的特色民居次第排开,丰收的农作物挂满院墙,色彩艳丽的鲜花开满庭院……

      通过脱贫攻坚,下班坝自然村历经“输血”“换血”“造血”,成功脱贫摘帽。眼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当地正努力探索“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特色振兴路。

      下班坝自然村的变化,正是脱贫攻坚临沧答卷的亮丽一瞥。

      2012年至2022年,临沧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年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焦深度贫困,举全市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这十年,临沧市9.4万户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是云南省率先实现整市脱贫的州(市)之一。

      这十年,临沧市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一以贯之”的姿态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创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有效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这十年,曾经梦想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平整的路、有结实的房,孩子上学不再难,大家看病不用愁……全部都已经实现了!不懈奋斗的临沧各族群众,正在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家激动地说,是党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image043.jpg

    千亩生态藕渔观光示范园


    image001.jpg

    下班坝自然村一角


    image017-拷贝.jpg

    佤山少年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学习


    image025.jpg

    规模化养牛场


    下好一盘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在脱贫攻坚中,临沧市立足市情,下足绣花功夫,坚持脱贫标准,保持攻坚态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

      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和“市县抓落实”的工作要求,扛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以“精准施策、提质增效”为主线,扎实开展脱贫措施“户户清”行动,确保到村到户到人精准;

      创新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感恩教育等举措,“10·17”扶贫茶、建设村史室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

      通过努力,2020年,全市9.4万户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守住一个底线——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我市各级各部门坚决行动,下大力气稳固脱贫基础,精准聚焦“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制定出台过渡期“1+N”政策文件。2021年市级部门配套出台政策和工作文件128个,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兜底保障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有序调整、平稳过渡。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建好管好用好“一平台三机制”为重要抓手,坚持把防止致贫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做好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切实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完善县、乡、村、组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大风险排查力度,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守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市8县(区)共建立防返贫常态化监测网格10879个,对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情况实行每月调度和通报。

      采取成建制送出家门、送上车门、送进厂门“三门”服务,有组织转移就业44.1 万人;持续推广“党组织+企业+基地+农户”“双社三绑”等产业发展模式,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在一起,2244个新型经营主体与90085户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实现群众稳定增收。

      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我市始终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全面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核查,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采取查找薄弱点、消除风险点、弥补遗漏点的方式,全面摸清底数,优化政策举措,查缺补漏、补齐短板,确保义务教育“有学上”、群众患病“有医靠”、贫困群众“有安居”、安全饮水“有保证”。


    抓实一件事——

    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我市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任务,制定《临沧市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以脱贫人口增收为主线,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提升发展能力和就业技能,实现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5185元,比2021年增加3073元、增幅度 25.37%。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全市各地资源禀赋优势,聚焦“糖、茶、果、菜、牛、中药材、咖啡”等资源优势,围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紧密联结机制等,探索更为符合临沧实际的产业倍增之路。

      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生活,我市围绕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和177 个安置点,持续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安置点产业培育力度,加强搬迁群众职业技能培训,探索解决人口自然增长、生活成本增加等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搬迁脱贫人口稳得住、能融入。

      用活金融政策,严格落实过渡期内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围绕临沧市优势产业,创新推出“蔗农贷”“茶农贷”“茶企贷”“坚果贷”“乡村振兴肉牛贷”等产品,助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充分发挥就业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作用,健全工作体系,落实就业政策,紧盯对外输出和域内就业两大渠道,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务工规模稳定增长。全面实施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169359 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培训34428 人次;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87.7 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 15.36 万人。


    围绕一个目标——

    接续奋斗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具体任务,作出系统部署,为确保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棒”的历史性交接指明工作重点和实践路径。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任务艰巨。我市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全面发展。

      政策衔接方面——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应国家部委出台的过渡期调整优化脱贫攻坚政策,以及省直相关部门细化完善政策,结合市情实际创新出台政策措施,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做到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

      力量衔接方面——及时将市、县两级扶贫开发办公室更名为乡村振兴局,乡(镇、街道)扶贫办更名为乡村振兴办,实现了市、县、乡三级人员体系整建制转隶。

      机制衔接方面——我市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组织领导、条块责任、工作推进、资金保障、社会帮扶、政策支持、考核评估等管用好用的制度机制,有效衔接、有机转换到乡村振兴上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制度创新方面——在云南省率先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 4.9 万多人次临沧籍公职人员返乡,以人才、资源、问题、工作“四个清单”破题,围绕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形成了一个个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2021 年 369 个规划已全面完成,2022 年 532 个规划正在全面开展,一批最美边寨、鲜花盛开、生态宜居的村庄相继建成。


    聚焦一个建设——

    乡村振兴示范区

      2021年5月10日至11日,省委省政府临沧现场办公会提出,临沧要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对临沧提出的期望,也是临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探索。

      省委省政府临沧现场办公会后,临沧立即召开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对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作出重要部署——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了7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634亿元,努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治理、农业设施建设5个方面作出示范,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乡村振兴“临沧经验”。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稳步推进。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茶产业、“坚果之乡”、全国一流的蔗糖产业、冬春蔬菜重要产区,大力培育肉牛产业的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一县一业”,全产业链谋划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产业基地化,做大市场主体,做强龙头企业,做优绿色品牌,努力把临沧打造成为云南绿色食品的重要产地。

      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启动绿美乡村三年行动和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完成44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编制1224个,开工建设项目700个,累计完成投资10.36亿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市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51.6%,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9.7%,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7.24%。

      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向户延伸,列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的耿马灌区开工建设,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开工22件;乡镇通三级公路项目全部开工,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完成772.7公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获评省级美丽村庄25个,一个个“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的村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推动下,如今,放眼临沧大地,一条条乡村道路平整畅通,一排排农家院舍宽敞整洁,一个个鲜花盛开的村庄拔地而起,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现在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卫生厕所,没有蚊虫、没有异味。”这是如今到村里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还挣了不少钱呢。”在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的杨艾少说。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无不体现着全市人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收获的“稳稳的幸福”。而今,他们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大步迈进。


    未标题-1.jpg

    勐董国门新村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