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飘扬“巾帼红”
——省民政厅驻岩帅镇新华村工作队乡村振兴记事
刊发时间:2022-12-22
A3版
作者:罗新祥
距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100余公里的岩帅镇新华村,脱贫后如何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让佤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021年5月,省民政厅派驻的3名驻村工作队员,用心诠释了那抹最美的“巾帼红”,用行动努力探寻着答案。
“小课堂”汇聚“大能量”
3名队员均为女性,年青、文化水平高、干劲足、渴望磨砺增长才干,驻村以来,她们不问山高路远,不惧泥泞路滑。在田间地头火塘边,制定帮扶计划,深入产业发展现场,开展疫情防控,开办佤族织锦培训,办起面点馆、理发店,样样抢着干。
队员们驻村后,从开设“小课堂”入手,宣传惠民政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我对做面点很感兴趣,但村里没有人会做,工作队了解到我的需求后,及时向沧源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咨询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培训班办班情况,很快她们就帮我报名参加了培训。”新华村村民赵叶茸激动地说。
2022年以来,工作队通过利用“小课堂”解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2件,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新华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力”。
“小项目”服务“大民生”
“近年来,新华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队员帮助筹建的村里第一家包子铺、第一家理发店、第一家老年人幸福食堂等暖心项目,使我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村民陈尼满脸幸福地说。
驻村以来,工作队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带领村干部和群众想点子、找路子,积极申请项目改善村里的“硬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种植、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新华村与佤山茶厂、中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着力打造生态有机茶园基地,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队还积极用活用好自己的“朋友圈”,以个人的“点”带动所在单位、社会资源的“面”上资源,为新华村争取到社会组织捐赠资金78.5万元,组织修缮学校危墙及电路,开展村庄道路亮化工程,建成水冲式卫生公厕,安装安全护栏。工作队带领本村党员打造“党员示范小菜园”,培养佤族群众良好生活习惯。
“我们种了一辈子的地,对土地和庄稼很有感情,工作队员带领我们打造自己的小菜园,很是方便实用呢。”老党员肖三木门很受感动,积极带领群众栽花种菜美化家园。
“小活动”体现“大爱心”
新华村工作队驻村后,针对村里残障群众难题,积极与云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联合开展“关爱残障群众 共享美好生活”活动,为新华村捐赠2辆崭新的轮椅、5副拐杖、27把老年人沐浴椅,满足残障人群辅助器具应急需求。
“我想带着我的家人在新买的车子旁照一张相。”“我想把养活我一家的茶山拍进去。”“我要和妻子穿着佤族服装拍一张。”今年春节前,3名驻村工作队员根据村民的意愿,主动到群众家中,为佤族群众拍照全家福。一张张全家福定格了家庭团聚的美好时刻,承载起家庭归属的情感寄托。拍照结束后,工作队组织群众精心选片、挑选相框,在冲洗好的照片后留下祝福。
群众利益无小事,乡村振兴我当先。
省民政厅派驻新华村的3名工作队员,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一步一个脚印把“小事”做细做实,温暖着佤族群众。
冬日的佤山,飘扬着一抹别样的“巾帼红”。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