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刊发时间:2023-01-02
A3版
作者:李家琼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成绩优异,做家长的也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但是不同学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了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
作为教师,应抛弃对这些“学困生”的错误认识,探寻科学合理的途径,主动去了解每一位学困生,带领他们共同前进、健康成长。
在27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身体力行把爱护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用真情和热情去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去修补因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激发他们因自卑而失去的自信心。
学困生的转化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遵循教育规律,转变旧观念,也可取得突破。目前来看,我们在教育转化学困生问题上仍存在着“功利主义”的倾向和一些错误的认识。少数教师认为学困生只可“管”不可“教”,对教育转化学困生信心不足,甚至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实惠”,对学困生只要管住不出事、不添乱子就行。这些观念上的偏差使得一些教师不可能真正从学困生本身的健康成长和身心特点出发开展教育转化工作,而是简单地对学困生实施“高压政策”和强制手段,结果是管住了人,管不住心。引起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弱化了教育转化的效力,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上述的错误认识和倾向,我们要重新树立认识,树立“只有教育得法,人人都要教育,人人都要成材”的观点,要把“关心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变成行动目标。
教育转化学困生必须从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寻找新角度。这种新角度就是要变歧视为热爱,变“管、卡、压”为“教、启、导”。为此,教师要彻底转变对学困生的态度,从看待学困生总习惯于“看缺点,找岔子,捉辫子,打棍子”转变为寻找学生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优势,发展他们的长处。变“约法三章”为“君子协定”,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重树自尊,学会自律,奋发自强。
我国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困生因成绩差,纪律意识薄弱,信心不足,往往自卑心理较重。但是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因此,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爱的种子洒向全体同学,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期望的目光,信任地点头,关注的微笑和礼貌的问候,都会让他们感到满足,自信心也就有了,各方面也就走上了正轨。
教育转化学困生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本人各方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形成困难的原因和发展的近况,切实了解每个学习困难生的症结所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他们,还需要我们用爱心为他们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基础,并辅助以有效措施,从而实现学困生向良好转化的目的。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