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班鸽村“农文旅”融合促农收入叠加

    刊发时间:2023-01-11

    A3版

    作者: 鲍健斌

      本报讯    (通讯员    鲍健斌)    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班鸽村主动融入全县发展格局,积极服务配合区域开发建设,逐步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生态观光、农产展销、文化体验、特色度假于一体的世界佤乡田园综合体,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提高融合意识,挖掘乡村振兴潜力。以党支部为纽带,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公司为依托,结成“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对群众进行免费培训,强化政策宣传、规划宣传。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发力点,组织群众参与特色手工艺品制作、饮食文化、住宿服务、农业种植养殖实用技术等培训,充分挖掘服务业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田园综合体”整体实施规划,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培育一批高端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一体化。以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植入民族文化元素,引导群众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构建技术跟着服务走、品牌跟着订单走、农民跟着公司走的发展模式,形成农文旅经营者、从业者和农民积极响应、主动参与的氛围。

      加快要素融合,凝聚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农文旅”三者融合,释放土地、资金、人才等乡村振兴关键要素的活力,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有效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产。充分考虑山、水、林、田、湖、村落、建筑物等的和谐统一,积极打造以稻谷、油菜等为核心的规模化产业体系,探索出了向闲置土地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子,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又实现了“村景”融合,使得村庄建设与峡谷风光自然融合。在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党支部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以田园综合体为抓手,积极推进就业组织化。将班鸽自然村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不同层次的管理运营架构,按照公司人才订单需求,将社员分编成农业生产互助组、文艺舞蹈传承组、旅游设施服务组等多个功能小组,并针对性地开展服务项目对口培训,在公司的统一管理下,参加农田集中管理,开展文艺表演和各种旅游服务,既能让社员同旅游利益捆绑参与到村寨人居环境及服务管理提升等工作上来,又能让其通过自身劳动创造价值、获取报酬,实现家门口就业。

      完善共富机制,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村党组织以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建立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公司40%+合作社20%+农户40%”的比例分配经营净利润,开启“土地租金+劳动报酬+岗位工资+经营收入”四项保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使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第一笔收入,合作社组织社员在流转的土地上劳作获得第二笔收入,公司为每户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获得第三笔收入,当地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出售佤锦等土特产品等获得第四笔收入。有效带动了群众收入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农业资源集约化、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社员从创建时的12户发展到如今的85户,实现了班鸽村所有农户全覆盖,实现务工收入达24.504万元。

      创新发展理念,释放乡村振兴动力。以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底蕴,依托佤族民间故事传说,将佤族歌舞、佤族节庆、佤族习俗、佤族建筑、佤族服饰等佤族文化元素融入田园景观,打造佤族风情田园综合体。用民族歌舞艺术宣传党的政策、用民族节庆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解读党的政策、开展党的教育,加快建设民族团结、和谐奋进的现代化小康村。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