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优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工作的思考
迈步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把握民族宗教和统战工作的目标方向、政策原则和办法举措,着力破解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狠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工作,助推全县跨越发展,是大势所趋的论题。
一要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民族团结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民族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新时代民族团结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亟待妥善处理应对。
二要突出重点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大力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确保全面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不落伍、一个民族不掉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要按照部署要求抓好宗教工作。宗教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是世界各宗教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宗教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导”的能力,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宗教教义思想研究阐释,使中国宗教更好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和人才培养,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要打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步的新格局。凤庆县凤山镇地处县城所在地,境内居住有汉、蒙、回、藏、苗、彝、壮、白、傣、黎、佤、布依、哈尼、傈僳、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等20多个民族。凤山镇以儒文化为主,各民族文化共融和谐发展。截至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五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宗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宗教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复杂性、敏感性都很强。镇、村干部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基本观点的学习,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和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对宗教基本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依法治理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团结信教群众能力,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本领。同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发挥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区域协作等机制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健全宗教工作网络,确保宗教工作有人管、有人做,确保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位。
六要总结推广龙泉社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近年来,凤庆县龙泉社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加强领导抓保障、建立机制保进展、部门协同抓落实,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思想道德积极健康,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新成效。辖区内有宗教活动场所4个,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种教徒。在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中,龙泉社区在县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下,把民族工作纳入常态化,成立了由社区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形成了上级民族宗教部门指导,县、镇、社区齐抓共管的民族宗教工作管理网络,广泛团结各族居民,凝聚各方力量,以“六结合”引领工作创新开展,扎实推进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社区和谐、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发挥了积极作用。“六结合”指的是: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森林县城”建设相结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人居环境提升相结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和谐寺观教堂”创建相结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七要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结合凤山镇18个村和4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创新内容,增强针对性。以居民群众精神需求上的多元化为出发点,举办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组织洞经古乐、舞龙队、老年人舞蹈队等队伍,安设报刊阅读橱窗,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免费阅读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切实丰富群众生活,夯实文化基础。创新机制,提高民族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利用宗教场所宣扬爱国爱教、爱家爱社会的思想,助推少数民族群众幸福指数、生活水平、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的热情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明显提高。创新培训,增强实用性。结合社区实际,通过举办文明礼仪培训班、法律法规知识解读、道德讲堂等形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强化学习培训,提高社区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