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向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宣传思想工作在改革中推进、在开拓中前行,不断取得新进展——
守正创新向未来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临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奏响了凝心聚力的铿锵之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筑牢理论根基,壮大主流舆论,厚植文化文明,讲好临沧故事,推动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好声音嘹亮,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全市上下砥砺奋进的民心更加凝聚。
高举思想之旗——
党的创新理论深植临沧大地
临沧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使出十八般武艺,以富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方式,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家门口”、送进人们“心坎上”。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推动学习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火塘少数民族语宣讲小分队等宣讲团队,广泛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推动理论宣讲大众化。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临沧理论研究阐释智库建设,推动理论研究阐释本土化。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自觉和担当,组织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争做一辈子好支书”“学回信、见行动、办实事”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解决,“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经验在全省推广,微视频《我和我的家乡》在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视频作品评选中获唯一特等奖。
——创造性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学习活动。全市成立读书会613个,市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列入云南省社科普及创新项目,临沧读书会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第三家开通上线州市级“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建成全国首家“学习强国”群众工作联系点、全省首家“学习强国”学习课堂,创建“学习强国”学习组924个,扎实推进“书香临沧”建设,干部群众学习热情高涨。
鼓足昂扬之气——
舆论引导汇聚奋进之力
临沧市始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鼓舞创业士气,振奋干事激情,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浓墨重彩开展主题宣传;聚焦临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生动实践,精心组织开展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传递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聚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持续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通道建设、对缅开放、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民族团结进步等成效、经验宣传,激发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积极稳妥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赢得广泛支持。
——深化媒体融合发展。高标准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基层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巩固。组建临沧融媒体新闻社,形成了“两报两台三网、两微一端、三屏一刊”的市级主流媒体新格局,搭建起全市融媒体“1+8+N”工作模式,“一盘棋、一张网”格局形成。进一步提高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我最喜爱的一句习言习语”网络留言活动获云南新闻奖媒体融合创意互动一等奖。《临沧日报》被中国报业协会评为“中国城市党报最具传播活力媒体”。
绽放文明之花——
成风化人培育时代新人
临沧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持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着力培养能够担得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自强 诚信 感恩”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培育打造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成一大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道、主题广场、主题公园、示范村。
——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创建成果丰硕。出台《临沧市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行动计划》《临沧市边境村文明实践三年行动方案》等,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12个、文明单位11个、文明校园3所和省级文明城市4个。探索边境小康村与文明村同创同建,在全省率先建成村寨主流文化氛围营造示范点198个。
——加大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力度,一批典型在全省全国引起热烈反响。1人入选全国道德模范、1人获提名奖,7人入选“中国好人”,1人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5人入选“云岭楷模”,15人入选云南省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临沧年度人物160人。
——扎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志愿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开展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1个县被列为全国试点县、2个县被列为全省试点县。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最美志愿者,1人荣获学雷锋志愿服务“全国最美志愿者”。
培铸强国之魂——
文化发展更好惠民育民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和延绵不断的传承传唱。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临沧市民族歌舞团,完成临沧文化传媒集团改革重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1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2个村被评为全国示范点。一批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945个行政村(社区)配备文化辅导员,建成边境县、民族自治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00个,建成农家书屋945个。
——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三下乡”“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组建“佤山少年合唱团”,让文化热在基层、亮在基层、暖在民心。镇康县(“阿数瑟”歌舞)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镇康县被确定为云南省5个边境“文化睦邻示范区”创建试点县之一,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被表彰为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3位作家的作品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勐相耿坎·傣拳师》《族印·司岗里》等一批文艺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电视剧《都是一家人》等一批临沧元素优秀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人入选代表性传承人,滇红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材料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临沧市文化传媒集团等成功升规,临沧传媒文化产业园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亿元,临沧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奏响时代之音——
对外宣传讲好临沧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综合运用文化交流、媒体传播、边境外宣等手段,构建全媒一体、联动呼应的对外传播矩阵,立体展示开放、包容、奋进的“家国临沧”城市形象。
——精心策划议题,实施“作家写临沧、画家画临沧、歌唱家唱临沧、摄影家拍临沧、媒体访临沧、‘微传播’推临沧”外宣工程,“临沧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全国卫视进临沧”“建党百年看边疆临沧巨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大美边疆行”等系列主题外宣活动全方位展示“临沧经验”“临沧速度”“临沧精彩”,引发中央和省级媒体、海外媒体高度关注。
——丰富外宣形式,与上海市崇明区、东航集团等建立区域宣传合作,创造性开展“寻找临沧最美村庄”“我与小康村合个影”等网络互动活动,连续推出以临沧为创作背景的二十四节气手绘插画,连续7年举办“V影响力临沧行”考察体验活动,全方位宣介临沧,临沧知名度不断扩大。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缅甸《金凤凰》中文报推出“大美临沧”专版,临沧城市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刊播,全球百余家主流媒体聚焦临沧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孟定清水河口岸被中宣部批准实施“边境之窗”建设工程,积极参与“中缅媒体双城论坛”“新时代沿边开放论坛”,市级媒体依托中国(临沧)—缅甸(腊戍)边交会走出国门,临沧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
回望过去,信心更足;展望未来,步履愈坚。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积蓄奋发蓬勃的新动力,为时代铸魂、为人民立传、为梦想放歌,努力为共绘大美临沧美好画卷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