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伟大时代
刊发时间:2022-07-10
A3版
作者:字琼
舅舅的医保
舅舅82岁了,由于常年劳作身体一直比较硬朗,去年却因高血压几次进了医院。当我看到有些瘦弱却不失精神的舅舅时,便嗔怪他一把年纪还不忌口,他却硬气地说,日子越来越好,还忌什么口。我逗他说:“舅,你现在不怕住院了?”他呵呵一笑:“现在不怕了,我有医保。”
多年前,舅舅曾经对我说,你们有工作的人是病得死不得,我们农民是死得病不得。我一时不解,舅舅笑着说,我们农民要是病了,哪有钱治病,最后往往就是人财两空,你们有医保,病了有钱医治。细思顿觉有几分道理,感叹之余也庆幸自己在单位上班,可保自己病有所医。如今,年迈的舅舅也赶上了好日子,有了医保的他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发愁了。
老家的邻里
母亲离世后,老家的房子便闲置下来。我利用周末在老院子里栽种了一些花草,有空就邀约家人或朋友,生起柴火做一顿柴火饭。因为时常回老家的缘故,与邻居渐渐有了往来,接触多了也就看出了村子里的变化。想起母亲在世时常常叮嘱,东西要收好,门外什么都不能摆放,怕东西丢失。当年父母退休回老家盖房,曾因房屋滴水与屋后的邻居闹得有些不愉快,年迈的母亲被健硕的大妈骂得说不出话来,加之村子里没有下水道,露天排污、鸡鸣狗吠的人居环境,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如今,随着回家的次数增多,我也慢慢留意起村里的变化:每家每户盖起了小洋楼,路面洁净了,院里院外种了花草;回家的路也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勤姐,你回来了”“小勤,来家坐”“阿勤,你又买花了”……我虽然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又都觉得面熟,一一答应下来,也不觉得尴尬。
弟妹的新房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弟弟的电话,告诉我小菊家的新房盖好了,约我去聚一聚,我一下子还有点反应不过来。小菊家盖新房了?她一个人拖着3个儿女,还能盖起新房子,太不容易了。小菊告诉我,她现在在市中医医院做保洁,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看着小菊一脸的笑意,我心里释然了。以前我很少回老家,偶尔从母亲口中听到些有关她的讯息:小菊在小学校门口摆摊卖小零食,大侄子初中毕业到某建筑工地打工,那对孪生儿女上中学了,小菊又处了一个对象……现在她过上好日子,我由衷替她高兴,小菊说:“小文从卫校毕业在医院上班了,小武到昆明读大专了。再辛苦我也得供,3个孩子都大了,日子只会越过越好了。”我感叹道:“你算是熬出头了。”
便捷的火车
弟弟因肝功能衰竭住院治疗,医生建议转院到昆明的医院做血透,因他身体虚弱,不能承受飞机的颠簸,我忐忑不安地带他乘坐高铁,不到4小时就到达了昆明,办理入院手续后,弟弟就安顿下来。没几天,弟弟浮肿的双脚就消肿了,脸上的黄色也已褪去,我一直悬着的心才得以落地。
我不由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父亲身患癌症,需要坐3天客车才能到达昆明,想起九十年代陪母亲到昆明治疗眼疾也要乘坐16个小时的夜班车。那时候,昆明的一个朋友坐客车到临沧,因路途遥远和颠簸直接吐槽:“路太难走,我再也不来了。”后来临沧机场通航了,如今又有了便捷又实惠的高铁,临沧人出行越来越方便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临沧也一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从怕生病、看病难、看病贵,到有病不怕住院、住院有医保,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钱袋子鼓起来了,新房子盖起来了,小日子红火起来了,乡亲们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表弟媳是幸运的,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赶上了好时候,她靠勤劳的双手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这些年,临沧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让我感慨万千:我出生在沧源,当年从沧源到昆明坐客车需要4天,现在乘坐飞机1小时内就能到昆明,普通百姓从临沧坐高铁到省城,也只需4小时,无论是身体消耗、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不可同日而语。发达的交通网,揭开了临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也让四面八方的人们走进临沧、认识临沧。
我庆幸,自己生逢这伟大的时代。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