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新寨村“党建6+”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曲

    刊发时间:2022-07-21

    A3版

    作者:严兴勇 柳有谊

    本报讯    (特约记者    严兴勇    通讯员    柳有谊)    近年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新寨自然村因地制宜谋发展,探索出“党建6+”模式,即“党建+乡土人才”“党建+民族文化”“党建+特色产业”“党建+秀美村庄”“党建+基层治理”“党建+文明新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收有保障、村容村貌大改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党建+乡土人才”,激活乡村发展潜能。党支部回引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优秀人才回乡创业,示范带动,激发乡村发展潜力。乡土文艺人才刘应祥回乡后,发挥好自身特长优势,通过组建队伍、组织培训、开展活动,不断挖掘整理和弘扬本土优秀的佤族文化,培育了一批才艺能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党建+民族文化”,带动乡村旅游。探索党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打造旅游品牌,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在传统文化方面,传承和发展了火把节、春节、翻年节等重大节日活动;在民族歌舞方面,组建了2支佤族文艺队,编排了地域特色浓郁的《阿佤人民唱新歌》《月亮升起来》《司岗里的传说》等歌舞,让游客领略到佤族群众粗犷豪放的性格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民族饮食文化方面,推出了颇具佤族特色的鸡肉烂饭、松树虫、竹虫等美食。通过优化旅游路线、民族歌舞、民族餐饮等举措,打造出了“景美、食美、歌美、舞美”的特色佤文化旅游点。近几年,“小新寨”成为临沧市的知名旅游点,年游客量达到3万多人次。
      “党建+特色产业”,提高增收致富能力。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继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完成1244亩甘蔗的宿根盖膜及品种改良,不断提高单产。加强对533亩咖啡、700亩坚果的管护;走生态养殖的路子,引入特色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推进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发展养殖大户2户、成立咖啡种植合作社1个、养殖小区1个。利用农村森林景观、水资源景观、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开办农家乐1户,田建成休闲步道1公里、休闲观光凉亭1座、观光小桥1座、佤族文化体验馆1座、民族文化活动广场1个、民族特色产品展示室1间。
      “党建+秀美村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环境卫生整治入手,组织群众出动义务工,修建道路、桥梁、沟渠、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村庄美化中,群众自发到山中寻找本地花草、石头、枯树等原材料,修建竹篱栈道、花道、水景观,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装扮家园。近3年来,群众自发出义务工6000余人次,修建道路、沟渠12条,在村组道路、庭院栽种本地花草8余万株。
      “党建+基层治理”,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指导建立自然村振兴理事会、产业协会等组织。根据各类组织的性质和乡村振兴的任务,明确其作用和职责,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划定党员责任区3个,由13名党员、后备干部负责包保责任区内的民事调解、环境卫生、咨询服务、消防安全等。设立社会治安、产业发展、妇幼工作等7个方面事务委员,明确委员工作职责20条。
      “党建+文明新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佤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加强群众文明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广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进村寨。深入挖掘佤族农耕文化、传统习俗和传统手工艺,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