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首页
  • 时政聚焦
  • 临沧要闻
  • 公示公告
  • 边地文化
  • 人文地理
  • 沧江网评
  • 文明临沧
  • 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刊发时间:2022-09-07

    A1版

    作者:李沁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新提升,滋养投资兴业沃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2012年至2021年间,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跨越300、500、900亿元大关。

      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908.48亿元,比2012年增长567.78亿元,年均增长9.9%。

      2022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0.62亿元,增长5.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6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9位。

      2022年上半年全市实施国内合作项目297个,协议资金1850.1亿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482.4亿元,同比增长24.7%。1至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

      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市场主体突破20万户,达20.08万户,是2012年6.2万户的3倍多。

      经济总量实现连续跨越,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一连串的数字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一项项便民利企措施的实施,成为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先进州(市)营商环境水平,紧扣促进市场主体倍增,聚焦市场关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体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五个提升”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市场环境持续提升

      全市树牢“抓发展必须抓营商环境、抓发展必须抓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的理念,坚持把市场主体培育与大抓产业发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招商引资、大抓创业就业、大抓结果导向、大抓作风革命结合起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助企纾困解难,全力以赴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动税收管理服务提质增效,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在充足的阳光照耀下、在肥沃的土壤中享受雨露滋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长为参天大树。

    创新环境持续提升

      创新型临沧建设成效明显。临沧获批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11个城市之一并加快建设,澳洲坚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临沧,建成中国首个国家级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

      创新创业载体功能和服务创新创业主体能力大提升。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核桃全产业链聚集发展研究院建设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支持。全市累计认定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0个、星创天地10个(其中国家级3个)、众创空间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不断聚集科技创新人才,引培一批助推产业技术突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各类创新人才及创新团队。累计柔性引进院士5名、专家15名、科研团队24个,认定省级“两类人才”15名、省级创新团队1个,培养市级科技创新人才43名、创新团队7个。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出台《临沧市加快提升创新创业活力若干政策措施》,推动扶持创新型企业各项政策落实。全市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户,上市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2.4%;累计认定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69户。

    政务环境持续提升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整体监管执法效能,全面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满意度。拆掉“玻璃门”、砍掉“高门槛”、打破“黑匣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亲不逾矩、清不远疏,公正无私、有为有畏”的新型政商关系,推进惠企惠民政策落实,持续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推进“自助办”“就近办”“容缺办”“一网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深化“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登记注册改革。持续推进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运用,实现开办企业全程电子化办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

      推行个体工商户智能秒批,优化企业注销登记程序,落实市场主体歇业备案制度,畅通诉求监督渠道,落实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坚持服务好坏由市场主体和群众说了算,全市主动评价率达90.9%、好评率达95%以上、差评整改率达100%。

    法治环境持续提升

      市纪委监委印发《临沧市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吃拿卡要和以权谋私等问题、政商关系“不亲”和“不清”三个方面问题18项监督作为治理重点,对扰乱市场秩序、破坏企业公平竞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不断提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敬畏意识、规矩意识、纪法意识。开展“清廉临沧”建设“7+1”专项行动,把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工作列入专项行动的重点内容。同时,坚持问计于企业、问廉于企业,将民情信息员制度延伸到企业,发挥民情信息员“前哨”作用,强化一线监督、市场监督、社会监督。

      全面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回头看”专项行动,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品牌、诚实守信的市场监管信用品牌、公正执法的市场监管法治品牌,全面推动“诚信经营、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和个人以诚信立身兴业,树牢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意识。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市两级法院加强“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对涉企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对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纠纷,实行接待、立案、审批等起诉手续“一站式”服务,探索构建多方参与、多元化解纠纷新模式。

    人文环境持续提升

      政商关系“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健全完善市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外来企业等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常态化联系。制定印发《临沧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全市政商亲近度、政府诚信度、政策透明度、企业社会责任度逐年提高。

      十年来,临沧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更加浓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绿美临沧”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活力不断迸发。随着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现已完成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对接,与德阳市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正在迈向常态化运行。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必不可少。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鲜明的态度、务实的举措,彰显了临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心和决心。随着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利于市场主体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土壤越发充沛,创新创业的新天地正在形成。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