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微节:微电影导演的梦工厂
刊发时间:2022-09-18
A1版
作者:徐珊珊 查海霞 宋菲菲 和勤 刘鹏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临沧,有一个属于全亚洲微电影人的共同标识——亚洲微电影艺术节。这个标识下汇聚着国内外不计其数微电影人的梦想,吸引着无数不同地域的微电影人来到临沧,实现自己的微电影理想,也让这片广阔的艺术天空星光熠熠。
临沧本土微电影导演龚正新不仅来到第九届亚微节现场领奖,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协助中央新影集团微电影团队拍摄“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十年”的纪录片。从参赛导演、到赛事纪录者,两种身份的叠加、两种视角的转换,让龚正新对亚微节有了一次全新的体验。2013年,临沧成为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永久举办地,得此消息,鲜少接触微电影的龚正新十分感兴趣,在这之前,他有丰富的专题片、纪录片拍摄经验,用镜头讲故事,一直是他最喜欢的方式,他决心尝试微电影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
说干就干,写剧本、导演、拍摄、剪辑……龚正新包揽了全部环节。找不到专业演员,他就找当地俐侎群众本色出演,他的第一部微电影作品《上学》,在摸索中磕磕绊绊完成了。至此,龚正新彻底爱上了微电影。九届亚微节,龚正新都认真交出作品。这十年,龚正新记录了俐侎山寨的发展变化,将镜头聚焦过山区留守儿童,透过微电影,他始终在记录着临沧的变化。他也因为微电影作品,有了与更多的国内外专业人士交流学习的机会。
龚正新说:“如果没有亚微节这样的平台,我估计很难每年都坚持拍微电影,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定丰富的展示平台,我们不但能看见自己,还能看见自己与其他创作者的差距,这也是每年我都拍微电影的动力,因为我想缩小这种差距。”
90后本土青年导演段铭春所属的“维度视觉”影视公司,在临沧算得上颇具影响的影视公司,这个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的公司,却拍摄过多部在亚微节斩获大奖的微电影作品。他们今年的获奖作品《云深之处是故乡》,主题是反映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乡村振兴成效。段铭春一直觉得自己对亚微节有一份极为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这是家乡的荣光盛事,自己是参与其中的影视创作者,更重要的是因为亚微节举办的十年,正是他和团队伙伴们找到事业方向、实现自我梦想的十年。在段铭春看来,他们从初出茅庐的影视新人,到现在成为独当一面的创作者,团队能够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跟亚微节的举办息息相关。他们刚创业时,正是第一届亚微节成功举办之后,整个临沧都掀起了强烈的微电影创作热情,给了包括他在内众多年轻人强劲的创作动力、大把的创作机会。“大家都很重视微电影创作,因此我们整个创作环境都得到了提升,大环境对于微电影产业的需求,为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发展平台,而且每一届亚微节举办期间,我们都会遇到很多优秀的创作者,能跟他们沟通、学习,我们的业务能力不断形成质的飞跃、甚至是裂变效应。亚微节就像一个能量巨大的充电器,让我们从中学到了更多更强的影视创作技术,让我们能够更有深度地讲好临沧故事,更好地服务于临沧的宣传。”
在第九届亚微节年度盛典上,成都导演张子弦为张从顺、张子权父子的英模故事感动落泪。“我有强烈的创作冲动,希望今后有机会,用微电影作品去讲述英勇的缉毒警察、边防军人的故事,展示这些默默保卫家园和人民的孤勇者们。”
张子弦每参加一届亚微节,就会迸发新的创作思路。2019年,他第一次来到临沧,就有了想拍脱贫攻坚主题微电影的想法。“以前拍微电影,经常会有种孤芳自赏的感觉,你不知道最清晰的目标受众在哪里,作品拍得好不好,也没有一个专业的平台给打分,所以对自己的进步空间很模糊。” 2019年,张子弦第一次将微电影作品送到亚微节参赛,在惊喜斩获大奖的同时,张子弦甚至有了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你知道了有一个专业平台,会给你打出专业评分、给你准确定位、给你创作灵感,还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专业伙伴,交流碰撞,创作的火花噼啪闪亮。”
张子弦是85后,“这个年龄段,有了阅历经历,其实正是可以成熟的解读世界的时候,我认为这是创作最饱满的阶段。在成都像我一样的微电影工作者很多,他们都知道亚微节。我觉得亚微节就是一扇窗,拓展了我们影视工作者对社会的认知视野,同时,拍微电影也让我们掌握了电影的更多拍摄技术,如果以后能有机会拍摄大电影,所有的经验技巧,都是微电影带给我的。”
从2013年到2022年,临沧亚微节仿佛是一座巨大的造梦工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聚集于此,热心关注和培养更多的微电影人才,一个专业影视产业正在形成。临沧亚微节促进了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提高了电影艺术水准,为发展影视产业提供了广阔平台。
融媒体记者 徐珊珊 查海霞 宋菲菲 和勤 通讯员 刘鹏
联系电话:0883-2143727
投稿邮箱:ynlcrbs@126.com
未经临沧日报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