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云县爱华镇老虎箐光伏项目点,一块块、一排排亮晶晶的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工人们穿梭其间,或查看药材生长情况,或进行除草、施肥等管护工作,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源源不断地为群众带来“阳光红利”,实现一地“四笔收入”。 
光伏产业带来的第一笔收入是土地租赁收益。华能澜沧江新能源公司与当地农户达成合作,以每亩每年848元的租金租赁土地,租期26年。项目建设周期内,农户每亩收入可达2万余元,项目整体总收入达308万元。稳定的土地租金,让村民拥有了一份长期且有保障的收益。 
就业增收则是第二笔重要收入。永胜村以党建为引领,组织60名村民参与光伏项目建设与日常管护,累计实现务工收入36万元。云县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光伏+中药材”示范基地,每年还吸纳20名周边农户就近务工,带动增收超80万元。“每天能照顾一家老小,还能挣100多块钱!”村民祁文华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务工者的心声。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群众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土地资源的二次盘活创造了第三笔收入。永胜村经济联合社创新思路,将100亩土地以每亩每年100元的保底收益入股云县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于种植蔓荆子、金银花等特色药材。通过这种方式,每年为村级集体带来1万元固定分红,让“沉睡资源”变身“增收资产”。 第四笔收入来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永胜村将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注入特色种植项目,按7%比例分红,每年实现收益3.5万元。这笔收入被用于乡村道路修缮、文化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为乡村振兴筑牢物质基础。  这一地“四笔收入”得益于永胜村积极探索的“党建+光伏+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产业循环发展思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永胜村党总支副书记魏正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挖掘光伏产业潜力,增加产业附加值,让“光伏+”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让“阳光收入”持续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 (云南网记者 赵芸瑞 通讯员 杨永波 左金华 李正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