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在凤庆县三岔河镇光华村,一幅以庭院为笔、乡风为墨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光华村创新“美丽庭院”建设模式,实现从“环境美”到“人文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蜕变式发展。 每月初一“梳妆日”,小习惯撬动大变革。晨光微露时,光华村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每月初一,村民都会自发开展“庭院大扫除”,修剪花木、疏通沟渠、清理杂物。“就像给村子梳妆打扮,环境干净了心里也敞亮。”正在清扫落叶的张大爷笑道。这种坚持五六年的“初一约定”,让村庄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净齐好”的蜕变。 废旧农具“变形记”,微景观承载大乡愁。走进村民庭院,随处可见用砖瓦垒砌的围墙、以树桩头打造的茶几、被改造成花盆的废陶罐、用竹篱笆围成的小菜园、从农户家中收集来的历史物件做的农具“展览馆”。这些充满巧思的“五小园”,正是村民就地取材打造的“乡村记忆馆”。村委会副主任辉云书介绍:“我们通过废旧物品艺术化改造,既节约成本,又留住了乡愁。”如今,全村已建成特色庭院微景观20多处,昔日的“杂物堆”变成了“网红打卡点”。 “5+1”治理新模式,小庭院连接大民生。光华村创新建立“党支部+工作队+小组长+理事会+农户+制度”的联动机制,通过示范户评选、积分管理等措施,将庭院美化与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深度融合。村民辉晓艳家的变化就是缩影——“以前院子蚊虫滋生,现在种满绿植鲜花,连带着生活习惯都变好了。” 颜值变现新探索,方寸地孕育大产业。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光华村正尝试打通“美丽经济”转化通道。借鉴 “千万工程”经验,计划推出“文明示范+绿美庭院示范”机制,把庭院绿化美化、乡村文明转变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庭院美、民风纯的绿美家庭。前期试点的10多户村民,已通过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业态,户均年增收1000余元。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光华村用差不多五六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既需要“大刀阔斧”的产业变革,更需要“润物无声”的环境滋养。如今,这个远离城镇的山间小村庄,正以一个“诗意庭院”为砚台,研磨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底色。 (融媒体记者 邓红梅 通讯员 李贵娇 李 川 严红权 陈欣怡 编辑 邓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