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咖啡种植基地,一场关于咖啡的“科技革命”正在悄然推进。曾经依赖传统种植的农户,如今在科技的助力下,将一颗颗咖啡豆变成了“金豆豆”。从品种选育到智慧种植,从微生物发酵到品牌创新,沧源正以科技为画笔,在佤山深处勾勒出一幅产业振兴的壮美画卷。 
科技引入:让佤山土地“啡”凡起来 沧源的咖啡种植史可追溯至2013年,但早期因品种老化、技术落后,产业发展一度陷入瓶颈。2019年,秋珀庄园的进驻成为转折点。庄园与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在糯良乡班考村天坑建立了千亩连片咖啡种植基地,引进萨奇姆、瑰夏等27个优质品种,并开展高海拔咖啡种植试验。 “以前种玉米,亩产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改种咖啡,加上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全家年增收超5万元。”糯良乡班考村村民魏学芳站在自家咖啡地里,手指着漫山遍野的咖啡树感慨道。她口中的变化,源于沧源推行的“支部牵头、企业带动、基地研发、农户参与”模式——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户参与种植管理,合作社统一组织协调,公司保底价收购,形成利益共享的产业闭环。 在勐省镇农克村,600亩咖啡基地采用“粮食+咖啡”套种模式,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提升土地效益。“咖啡采摘期与农忙错开,老人小孩都能参与,每亩年均增收超6000元。”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田国庆介绍,2025年该村咖啡总产量预计达60万公斤,带动农民增收400万元以上。 
智慧种植:让咖啡树“喝”上科技水 在秋珀庄园的咖啡基地,每棵咖啡树都配备了专属的“身份证”——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情况。“我们采取有机种植模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全面打造绿色基地。”庄园技术负责人龚帆书展示着手机里的监测数据。 更具创新性的是“稻咖融合”模式。庄园与朱有勇院士团队合作,在咖啡林下推广“水稻旱种”技术,每亩产量达400公斤,加上咖啡收入,亩均综合效益突破8000元。“这种立体种植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通过微生物共生改善土壤结构。”龚帆书说,该模式已覆盖班考村农户460户,下一步将在沧源广泛推广。 
精深加工:让咖啡豆“跃”向新高度 走进秋珀庄园的咖啡加工厂,智能化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鲜果经过脱皮脱胶、发酵、烘焙等多道工序,最终变成香气四溢的精品咖啡豆。庄园负责人赛敏介绍,目前,庄园的“天坑水洗萨奇姆”咖啡豆在2024年全球咖啡生豆大赛中斩获第五名,2025年更以89.96分夺得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冠军,创下每公斤13150元的中国咖啡价格新纪录。 科技赋能下,沧源咖啡产业链不断延伸。工厂不仅生产烘焙豆、挂耳包,还开发出冷萃浓缩液、咖啡文创产品。2025年投产的精深加工车间,将进一步提高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不断提升精深加工水平,预计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品牌突围:让佤山咖啡“香”飘世界 在沧源“天坑”景区旁的咖啡体验馆,游客可以参与从采摘到冲泡的全流程体验。“我们将佤族图腾元素融入咖啡包装,推出‘司岗里’系列文创产品,游客不仅能喝到咖啡,还能带走佤族文化记忆。”体验馆负责人介绍,通过“咖旅融合”,庄园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咖啡产品线上销售额占比达40%。 品牌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沧源与云南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咖啡品质追溯系统,实现从种子到杯子的全程可追溯。“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咖啡豆的种植海拔、加工处理方式、风味描述等信息和杯测评分,这大大提升了产品信任度。”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云东说,目前“沧源咖啡”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正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未来图景:让科技与文化“融”出新生机 站在佤山之巅俯瞰,万亩咖啡林与茶园、稻田交织成绿浪。沧源正以科技为引擎,描绘咖啡产业的未来蓝图:到2025年底,全县咖啡种植面积将达7000亩以上;2027年实现1.5万亩种植规模,打造集种植、加工、文旅、研学于一体的咖啡全产业链集群。 “我们计划通过传统技艺,把沧源的咖啡与文化相融合,以别具一格的咖啡文旅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赛敏透露,庄园将与佤族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咖啡渣手工艺品,让传统技艺在科技浪潮中焕发新生。 (融媒体记者 付元刚 通讯员 关汪武 赵志明 编辑 付元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