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新闻网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投稿:lincangxww@126.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建设好美丽家园      维护好民族团结     守护好神圣国土美丽中国     绿美云南     醉美临沧
您好:您的位置是 > 人文地理 > 霞客行之江山多娇|循着茶香,重拾鲁史古镇的悠悠往事
霞客行之江山多娇|循着茶香,重拾鲁史古镇的悠悠往事
发布时间:2023-11-22 10:28 新闻来源: 云南网  浏览量:27189

编者按

这是一篇写于二十年前的旧作,详细讲述了漂泊的徐霞客、馥郁的太华茶与茶马古道重镇鲁史的故事;这还有一组拍摄于二十年前的珍贵的古镇旧照,用镜头记录下了这里20年前的点滴时光……茶,是古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老的茶俗文化至今仍在小镇百姓家中延续。就在作者拍下这组照片、写下这段文字后,鲁史也进入了保护、修复和迎来发展的时期。就让我们泡上一杯香茗,跟随作者的文字,细细品读鲁史古镇的悠悠往事。

徐霞客遇见太华茶

  公元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8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两个人影在密林中的山路上仓皇前行。路两旁一座座乱坟岗,形态狰狞的枯树桩,还有不远处传来的狼嚎和猫头鹰凄厉的鸣叫声,令人毛骨悚然。走在前面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神情疲惫的行者,后面跟着一个负笈脚夫。他们拖着沉重的步履,终于走进了顺宁高枧槽村(今凤庆县大寺乡辖),敲开了一座隐约透着亮光的木屋。这位行者正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他在当天的游记中这样写道:“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

1.jpg

梅姓老人煎“太华茶”招待徐霞客 来源:恒春临沧微信公众号

徐霞客此行从永昌(保山)出发将前往鸡足山。自公元1636年9月离开家乡江阴,三年的旅途劳顿,乡音阻绝,疾病缠身。此时坐在温暖的火塘边,梅姓老人为徐霞客煎制的这杯太华茶,简直胜过甘霖,为饥寒交迫、惊魂未定的远方游子带了深深的慰藉,以至于徐霞客很用心地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夜晚。一个“慰”字,道出了凤庆饮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离开顺宁高枧槽村,徐霞客北渡澜沧江,向着鲁史进发。鲁史在万历年间就设“阿鲁巡检司”,徐霞客为我们记录下了近400年前的鲁史:“百家倚岗而居,是为阿禄司”。足见当年的鲁史已经很繁华了。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阿禄司乌云掩月。孤寂疲惫、饱受思乡之苦的徐霞客顾影自怜。“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自己与家乡江阴远隔万水千山,云雾阻隔,不知异地的家人是否能欣赏到圆月?他失望地回到木屋,掏出在顺宁买来的烧饼揣入怀里权当赏月,怅然而卧。

因为徐霞客,太华茶从此留下了它的传奇。当然,这个传奇还将延续。

滇红茶从这里出发

 300年后的1938年10月,茶叶专家冯绍裘从昆明出发,乘汽车沿滇缅公路颠簸了三天到达下关。他此行的目的,是受命到顺宁去考察能否建立一座生产红茶的工厂。在下关永昌祥茶厂参观,下关沱茶的优良品质,给冯绍裘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永昌祥的沱茶原料,主要来自茶顺宁(今凤庆)、缅宁(今临翔双江)。他暗下决心,要用顺宁最好的原料生产出最好的红茶。

2.jpg

云南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铜像 临沧市委宣传部 供图

 离开下关,经过4天的马背行军,经鲁史到达顺宁。当来到初冬的凤山茶园,冯绍裘如释重负。他这样记录:“看到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逗人喜爱”。冯绍裘用凤山鲜叶,反复试验精心制成红茶,试产红茶送到香港茶市,茶界反映很好,遂将该红茶命名为“滇红”。冯绍裘于是受命筹建顺宁实验茶厂。

3.jpg

汤色红润、香气鲜爽的滇红茶 资料图

从下关经鲁史到顺宁三百里古道,仅能行走马帮。冯绍裘硬是靠人背马驮将设备、物资等运到顺宁。为表示决心,冯绍裘又将妻子接来顺宁安了家。1939年,顺宁茶厂生产了500担滇红茶,用马帮沿鲁史古道运到祥云,从滇缅公路运回昆明,然后装进木箱铝罐,转运香港出口,为抗日战争换回了可贵的外汇。鲁史古道也成为那段日子唯一驮运过红茶的茶马古道。

百年茶香今依旧

 在鲁史镇原村主任曹现舟老人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古镇。老曹现年63岁,初中文化,编写过《鲁史镇志》,算得上是鲁史的“活字典”了。

鲁史镇的发达,得益于澜沧江青龙桥的建成。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在河南新郑人、时任顺宁知府刘埥的督导下,建起了这座铁索桥。可惜这座历经了250多年风风雨雨的古吊桥,在建小湾电站时已经拆除了。

抗日战争期间的40年代,是鲁史镇最繁华的时候,昆明的许多商号都开到了这里,甚至开设了钱庄。1941年6月,日本人来了三架飞机轰炸青龙桥,也没有被炸掉。鲁顺驿道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

如今的鲁史镇早已繁华褪尽,陈旧的街道依稀可辨当年的繁荣。傍晚,走在鲁史的街道上,三三两两的毛驴,驮着农家的各种生活物资,和我们擦身而过,马蹄坚实地敲击着青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哒哒声。时光似乎倒流,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古老驿道的顽强生命力和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

鲁史古镇中心四方街有戏楼,土木青瓦结构,阁楼式建筑。老曹告诉我,清末,滇戏在鲁史就已经很盛行。戏楼由当时鲁史镇乡绅甘遇春带头捐资、于民国18年(1929年)建成,并邀请滇戏“玉和班”首演,连续演出十多场。以后,每年春节都照例演戏。如今,戏楼早已破败,戏台上下,堆放着杂物。当年盛况已经很难想象了。

鲁史镇街口,雄伟的文魁阁矗立山顶。文魁阁由地方绅民倡建,飞檐翘角,顶层曾供魁星,预示鲁史学子有望金榜题名。可惜文革期间塑像被毁。如今,戏楼和文魁阁已经是摇摇欲坠。

我强烈地意识到,重振古道遗风,是弘扬临沧茶文化一件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据此我们加强了鲁史镇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文章到此结束

但鲁史古镇的故事仍在继续

作者不但用文字记录下了

当年进入古镇时的所思所想

还通过镜头

定格下了20年前的古镇一角

4.jpg

 脚下净土,眼中乡愁。多年之后,回望鲁史古镇,它呈现的视觉感受依旧澎湃,散发着人文的关切。 刘明 摄于2004年

5.jpg

孩子们挑着扁担,好奇地看向镜头。宁静的古镇、幽幽的古巷、朴实的情感,一切是那么澄净而自然。刘明 摄于2004年

6.jpg

小巷里玩耍的孩童和他们身后的古道,古貌古风犹存。神秘的茶马古道从这里穿过,让茶香芬馥到远方。 刘明 摄于2004年

7.jpg

孩童身后的车马,来自两个时代的记忆,似乎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马帮商队的繁忙与喧嚣。刘明 摄于2004年

8.jpg

岁月已逝,古镇虽不复往昔浮华,却烟火依旧、热闹依旧。 刘明 摄于2004年

9.jpg

随着面条的出锅,馋人的香味和氤氲的热气扑面而来,古镇的一天被唤醒了。 刘明 摄于2004年

10.jpg

肃穆的石狮子,溜光的青石板,一人一驴,一前一后,岁月的痕迹随处可寻。刘明 摄于2004年

11.jpg

古老的传统农具,和古老茶俗文化,早已成为小镇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刘明 摄于2004年

 作者简介

刘明 第九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第九届中国摄影家协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委员。现任第六届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主导创办大理国际影会,成为国际摄影界的知名品牌。担任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以来,提出云南摄影事业要坚持各民族文化自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大定位,讲好云南故事。

今日鲁史:风光静美待客来

 近年来,凤庆县高度重视鲁史古镇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2013年,茶马古道鲁史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鲁史镇境内13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修复戏楼、文魁阁、太平寺、甘家大院,建设鲁史古镇消防安防系统,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提升;2019年,鲁史古镇成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

如今

鲁史古镇景区积极开展4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

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茶马文化广场、阿鲁司客栈、田园综合体

古镇民居民宿提升修缮等项目不断推进


 新闻多一点

12.jpg

今日的鲁史古镇 供图

这个曾因茶而市

因道而兴的茶马古道咽喉重镇

其悠久的茶文化

仍延续在鲁史居民的日常中

境内3000多株野生古茶树静静伫立

“油盐茶”“百抖茶”

“竹筒茶”“罐罐茶”“二道茶”等古老的茶俗文化

至今仍完整保留了下来

13.jpg

鲁史古镇楼梯街 凤庆县委宣传部、凤庆县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历经百余年的不断建设,鲁史古镇形成了是以三街七巷一广场为建筑格局,以寺庙建筑、商号宅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厅井为主体的建筑群落。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相处,多种文化在这里水乳相融,共同构成了以大理南诏风格为主,兼融江浙文化内涵的高原商业古镇。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一座座带独具特色的民宅小院跃入眼帘。院外,门楣处的对联、有画有诗的墙体,展示了鲁史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一面;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

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与鲁史古镇相衬托

凝聚成了一座

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生态集镇

14.jpg

古老的百抖茶 许文舟 摄

现如今

鲁史古镇四周仍有百年古树环绕形似城墙

古老集镇的古朴、闲适、幽雅充分展现其中

“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人家可作商”

这是鲁史古镇的真实写照

漫步鲁史古镇

石板上依稀可见马蹄的印迹

闭眼听风

那穿越时空的马铃声俨然在街道上回响











相关阅读
贡象节:倾听人象共生的故事
来沧源开启一场难忘的美食之旅
重走双江勐库茶马古道 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织
 
四月到临沧 把日子过成诗
临沧:茶香里的非遗制作技艺
世界佤乡 秘境沧源
 
图片导读
 
临沧临翔:这片高山花海,深深...
 
爱由心生 人道临沧...
 
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一...
 
云南凤庆:保护利用让茶马古道...
 
友情链接: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临沧长安网 人民日报 云南日报 临沧招聘 临沧廉政网 云南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记协网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新闻网 央广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西藏网 中工网 党建网 中青在线 中国军网 法制网 海外网 参考消息网 中国警察网 中国侨网 未来网
求是网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理论网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理论中国网 人民论坛网
  • 中国网信网
  • 光明网
  • 正义网
  • 云南网
  •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 怒江新闻网
  • 网络谣言曝光台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编辑部邮箱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滇ICP证:滇ICP备200008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80022 滇公网安备:53090202000016号
    前置审批:云新网前审字2008-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25320147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3—2127624;举报邮箱:lincangjubao@126.com
    涉企侵权举报
    临沧市"作风革命 效能革命"媒体问政邮箱:798665473@.qq.com 问政热线:0883—2123208
    临沧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联系方式:0883—2127624
       
    关闭
    关闭